如何做好小学民族精神教育
碾子山区第一小学
叶庆荣
如何做好小学民族精神教育
碾子山区第一小学 叶庆荣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则国,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一篇《少年中国说》曾激励了多少中华之“少年”。
其中本质的应该就是中华大国之“民族精神”。鲁迅先生曾说过“惟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我想这也是我们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动力。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民族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青少年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从青少年抓起。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
些重要论述,不仅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给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如何落实我们的民族精神教育呢?
首先,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本身具有接受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内在动力。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挖掘出学生的这种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化为对活动的主动参与,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注意引导学生对德育过程的主动参与,在发挥作用中受到教育。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民族精神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精神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
其次,要探索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
传统的观念认为,弘扬民族精神,仅仅是德育教师的责任,与其他教师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细究之,不难发现,我国之民族精神,是完事地贯穿于我国古老的文明的全过程,如社会科学教师可结合教学,讲授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讲祖国雄伟壮丽的美好河山,讲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讲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自然科学教师可结合
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可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尤其是中国历史上优秀科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文体教师则可以结合教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行政、后勤人员应充分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功能,在工作中注意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劳俭朴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1、 盘活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是教育工作者的中心环节,课堂也是学生一天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最多。因此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应立足课堂活动,根据各科教学自身的性质特点,把培育民族精神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民族精神教育素材分别贯穿于低年级,特别是高年级的课本中。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就应盘活课堂教学资源,特别是教科书教学资源,有意识地发挥教材的特点,遵循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学生的认识一定能得到较快地提高。其次,盘活课外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文物古迹以及其他社会资源,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自然、社会、生活中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
2、 加强综合实践
除了利用在课堂教学中培育民族精神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要充分利用“六一”、“七一”、“八一”、“十一”以及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助残日、公民道德宣传日,少先队建队纪念日,以及传统节日、历史人物纪念日、重大事件等,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中、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组织观看富有教育意义的展览、影视、举办歌咏比赛、文艺演出、书画展、征文等活动;举办纪念会、演讲会、座谈会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民族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在实践活动中将民族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尤其是我们这种农村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带领学生多走进大自然,多走进田间地头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内化,学校和每一位德育工作者、每一教师都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为每一位学生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空间,使民族精神在学生心灵深处得以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