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代楷模”张玉滚:扎根深山小学17年

“时代楷模”张玉滚:扎根深山小学17年

来源:百家汽车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时代楷模”张玉滚:扎根深山小学17年

作者:孟向东 孙勇 良梓 杨晓申 来源:《百姓生活》2019年第01期

38岁的张玉滚,是河南省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17年前,他放弃在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伏牛山深处的小学,矢志不渝奋斗在乡村教育一线。留守儿童、寄宿孩子多,他学会给学生缝衣做饭;学生家庭困难,他慷慨解囊;山区不通车,他用扁担把学生教材和学习用品挑进大山。17年来,他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照亮山区孩子求学之路。多年来,他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称号。2018年9月7日,宣传部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800里伏牛山,锦峦叠嶂,美如画屏。云雾深处,大山之巅,成片成片的连翘扎根岩土,拥抱峰峦,迎着太阳默默生长,为人们奉献灿烂芳华和宝贵果实。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的伏牛山区,有这样一个普通的小学校长,就像这平凡而又坚韧的连翘。为了一句庄严的承诺,他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在海拔1600多米的大山深处,只为干好一件事:改变山里娃的命运,托起大山的希望。他就是张玉滚,一个80后小学校长。扎根黑虎庙小学17年来,张玉滚先后教过500多名孩子,培养出16名大学生。当地人把他的故事编成歌曲传唱,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

17年前,老校长一席话让他下决心留在深山

黑虎庙村是河南省镇平县北部深山区的一个行政村,属于高丘镇。从地图上看,这里距离县城70多公里,虽然不算太远,然而一座座大山像铁桶一般,把黑虎庙村围困得水泄不通,牢牢地压在谷底。以前,黑虎庙人要想走出大山,得沿着山脊上牛羊踩出的小道,翻越尖顶山,再穿过险峻难行的八里坡。走到高丘镇,通常需要10个多小时。老辈人说“上八里,下八里,还有一个尖顶山;羊肠道,悬崖多,一不小心见阎罗。”

黑虎庙村1300多人,下辖13个自然村,零星分布在方圆十几公里的带状山凹里。学校虽说在村里的中间位置,但离学校远的学生步行要3个小时才能到。一座破旧的两层教学楼,一栋两层的宿舍,3间平房,就是这个学校的全部家当。

初见张玉滚,一米六的个头,面相憨厚。他上身穿一件皱巴巴的黑色西装,里面套着手工编织的黄色毛衣。38岁的人,看起来像是50多岁。

坐在学校简陋的接待室里,喝着他们自采的连翘花茶,我们的话题渐次打开。

“是老校长给我指的路。当初要不是他,我肯定离开黑虎庙了。”张玉滚口中的老校长,指的是吴龙奇——黑虎庙小学退休校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吴龙奇在这里教了一辈子书,堪称当地的活字典。18年前,《河南日报》曾以《一根扁担挑起两所山村小学》为题,报道过他的事迹,乡亲们都亲切地喊他“扁担校长”。

吴龙奇告诉我们,黑虎庙村,得名于村里最高处的一座古庙。相传赵公明骑着一匹黑虎在此降妖除魔,保得一方平安。乡人感念其恩德,在这里为他建下庙堂。虽说供了财神爷,但村里人的日子依旧穷苦。吴龙奇说,以前山里人过年,挑一担干柴,走四五十里山路,到高丘街上卖了,换两棵白菜,捎一把粉条回家,就算置办了年货。

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是山里人世世代代的夢想、心心念念的追求。要想刨除穷根、改变命运,必须从教育开始。从1973年起就在村里教书的吴龙奇,深知一个好老师对孩子们的意义。17年前,张玉滚就是这样被吴校长“盯”上的。

2001年8月,眼瞅着新学期开学在即,吴校长心里焦急——学校偏僻,没人愿意来,还有两个班开学没老师。他心里怎能不急得火烧火燎。

这十里八村还有哪个“秀才”能救急?吴龙奇脑海里突然蹦出一个人——自己教过的学生张玉滚,7月份刚从南阳第二师范学校毕业。“这可是个正儿八经的师范生呢”,吴龙厅高兴得直拍大腿。

事不宜迟,吴龙奇赶紧挎一篮鸡蛋去张玉滚家,恰好碰见张玉滚在收拾行李,准备和同学一道去南方打工。

“玉滚啊,你是我的学生,得帮个忙暂时顶一下。等上面派下老师,你再出去打工也不迟。”老校长软话说了一箩筐。

“吴校长,您让我考虑考虑。”在外上了3年学,老实巴交的张玉滚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出去闯一闯,好歹干个啥,也比窝在大山里受穷强。 吴龙奇怕张玉滚悄悄溜了,就一天3趟地盯着。

“你先跟我去学校瞅一眼再说,是走是留,我不拦你。”老校长话都讲到这份上了,张玉滚只好跟着老校长来到学校。

走进自己当年上课的教室,映入张玉滚眼帘的,依然是破桌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孩子。

“玉滚,泥巴砖头垒个灶台,顶多能用个十年八载。咱们教学生认的每个字,他能用一辈子。你要不来,这个班就开不了台,孩子们就得上山放羊去。”老校长背过脸,用关节粗粝的手揉着眼窝。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看着孩子们清澈明亮、渴望知识的眼神,那不正是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吗?难道就因为没有老师,让他们小小年纪就失学吗?张玉滚鼻子陡地一酸。

“吴老师,啥也不说了,我不走了。”就这样,21岁的张玉滚成了一名每月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

一根扁担挑回孩子们的书本,也挑起了孩子们的希望

在张玉滚住的宿舍里,记者见到一根磨得溜光的扁担,2米长,黝黑发亮。黑虎庙小学的老教师说,这根扁担不寻常,老校长吴龙奇挑了它几十年。后来,老校长挑不动了,张玉滚接着挑。可以说,这根扁担就是黑虎庙小学历史的见证。

张玉滚接过老校长的扁担,挑书本教材、学具教具,挑油盐酱醋、蔬菜大米。他风里来雨里去,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

有年冬天特别冷,山里潮气大,遇冷成冰,本来就难走的八里坡,更加湿滑难行。眼看春节后就要开学了,孩子们的书本还在高丘镇上。正月初十凌晨3点多,张玉滚和另一名老师路喜安就扛上扁担出发了。他俩揣几个凉馍,一步一滑地直到中午才赶到镇上。向路边人家讨碗热水吃了凉馍,他俩又赶紧挑着几十公斤重的教材、作业本往回走。

一路紧赶慢赶,晚上10点多,两人才走到尖顶山顶。汗水在眉间结成了冰碴,肩膀早已磨肿,脚上水泡连水泡,每走一步都疼得钻心。天黑看不清路,偏偏又下起了雨,他俩实在走不动了,就找了个山洞,把书本用油毡包起来,小心翼翼放好。他们背靠背取暖,在洞里坐了大半夜,第二天一早就往回走。等到了学校,两人几乎成了“泥人”,书本却被裹得严严实实,打开来,干干净净,连一点褶皱都没有。

从2001年到2006年,5年间,张玉滚靠一根扁担,踩着老校长的脚窝窝,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的希望。

2006年,通往黑虎庙的公路修好了,山里人的出行方式终于有了改变。因为山高路险通不了客车,很多村民买了摩托车、机动三轮,张玉滚也省吃俭用置办了一辆摩托车。此后,他去镇上给学校买米买菜拉教材,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

张玉滚爱岗敬业,爱校如家。当年盖新校舍,正赶上农忙季节,建筑队的民工都回家抢收抢种去了,搬砖运料就落在张玉滚他们身上。上山撬石头,下河挖砂土,运水泥、搬砖头、平地基……张玉滚起早贪黑,没日没夜,等到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他瘦了一大圈儿。 “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是张玉滚的口头禅。多年来,他无论再忙再累,都不忘刻苦学习。前些年,他自学完成大专课程,目前正在自学本科课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于学校条件艰苦,师资力量不足,张玉滚不得不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师。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他样样精通。2012年7月,张玉滚被批准转正为公办教师。4年前,张玉滚接任校长,他在当好掌舵人的同时,自己带头上好每一堂课。

为了让山里的孩子也能说一口纯正的英语,张玉滚自己掏腰包买来录音机和英语课磁带。在课堂上,他一边播一边教,有时候一个发音,就让孩子们反复练上十几遍。张玉滚风趣地说:“发音要练好,可不能让孩子们将来出去了讲一口黑虎庙英语,让人笑话!”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在张玉滚和其他老师的努力下,一年又一年,孩子们从这里走出大山,有的考上重点大学,有的还读了研究生,留在大都市。张玉滚任教前,黑虎庙村只有一个大学生,现在已经有16个大学生。

艰苦的环境,常年的操劳,张玉滚显得比同龄人“老相”得多。很多次他去镇里开会,不熟悉的人问他:“快退休了吧?”他总是呵呵一笑。

让张玉滚和老师们欣慰的是,在上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黑虎庙小学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新建了宿舍楼,盖起了食堂,校园里还搭起了乒乓球台。

2018年春天,镇平县教体局还专门拨給黑虎庙小学配套资金50多万元,用于改善教学条件。随手推开一间教室的门,新装上的推拉式黑板左右打开,露出一块黑亮的液晶显示屏。老教师陈金亮一脸自豪地说:“看,我们上课也用上一体机了!通过远程教学,我们的学生还能跟城里孩子同步上课呢。”

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最感亏欠的是自己的亲人

张玉滚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为了学生,他练成多面手:掂起勺子能做饭,拿起针线能缝纫,课桌椅坏了他来修,校舍墙体破损了他来补。他办公室的药箱里,常备着感冒发烧药,学生们有个头疼脑热的,他总能第一时间发现;有的孩子一时交不上餐费,他就悄悄自掏腰包垫上……

2013年10月,天还没亮,张玉滚骑摩托车到镇中心校开会。当时山上起了大雾,在一个急转弯处,摩托车刹车失灵,撞上一块大石头,张玉滚摔晕过去,差点掉下悬崖。在医院住了没几天,他就急着回学校,在妻子的搀扶下站上讲台。 “上课!”

望着讲台上头裹纱布的张老师,朴实的山里娃喊出“老师好”后,禁不住哭成一片…… 如今,黑虎庙小学全校有75个孩子,其中有40多个学生在校住宿。这些孩子中有三分之一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还有些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张玉滚把这些情况摸得一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楚,谁家孩子爷爷奶奶年纪大了,需要老师格外操心;孩子们都在哪儿住,谁上学需要接送……他都一一记在心上。

2014年6月的一个晚上10点多钟,正在批改作业的张玉滚,接到学生张朋的爷爷打来的电话,说孩子还没到家。6岁的张朋是学前班的学生,父母在外地打工,学校6点就放学了,孩子咋还没回去呢?张玉滚立刻和妻子打着手电筒去找,走了七八里,在路边发现张朋靠着大石头睡得正香。

“孩子是走得太累了。”张玉滚看着心疼,舍不得叫醒张朋,就俯下身子,让妻子把孩子抱到他背上。那晚,夫妻俩轮流背着张朋走了一个小时,把他送到家。“要不是你们把孙子送回来,我这一夜都合不上眼呐!”张朋的爷爷握着张玉滚的手久久不放。

黑虎庙村党支部韩新焕说,张玉滚虽然收入微薄,但他17年来资助过的学生就有300多名。有他在,没让一个孩子失学。

在黑虎庙小学,除了张玉滚夫妇,学校里还住着退休返聘教师陈金亮夫妇、青年教师张磊夫妇。这种特殊的搭档关系,是黑虎庙小学长期坚守的重要支撑。

其实,面对微薄的工资,艰苦的环境,养家糊口的窘困,张玉滚也曾犹豫过,萌生过离开的念头。他说:“有时,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孩子。思来想去,都走了,孩子们咋办?”

张玉滚的父亲把儿子的纠结和不易看在眼里。这个当了多年村干部的老党员,拍着儿子的肩膀说:“好男人就是要信守承诺,忍得住孤独,扛得起责任。”

家中兄弟姊妹5人,排行老三的张玉滚,是母亲最疼爱的那个。知道儿子工作忙,学校事情多,母亲总是默默地支持他。每次家里有事,母亲总是说,你忙你的吧,家里有我。 张玉滚几乎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学校、把全部的热爱都给了学生,他最感亏欠的,是自己的亲人。

2017年秋天,张玉滚的母亲罹患癌症晚期,在南阳市住院。当时,家里人都知道了,独独瞒了张玉滚一个。等他接到弟弟的电话匆匆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经在白被单下静静地躺着……

张玉滚有一儿一女,因为没时间照顾,他把两个孩子全部送到县城寄宿学校,两周接一次。去年冬天的一个下午,该接孩子了,因为学校事情多,他一直忙到天黑才赶过去。昏黄的路灯下,看着孩子的身影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鼻子一酸,眼泪滚落下来……

学校原来没有食堂,学生们自己从家里带米面馒头,在教室后面一间临时搭建的棚子里生火做饭。每天烟熏火燎不说,年龄小的孩子做的饭总是半生不熟。2003年,食堂建好了。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是给的工资少,没人愿意来做饭,还是开不了张。万般无奈,张玉滚想到了妻子张会云。“当时她在外打工,一个月一两千块钱,收入比我高得多。”张玉滚说,架不住自己的甜言蜜语加上软磨硬泡,妻子终于同意来学校给学生们做饭。

2014年5月的一天,张会云在轧面条时出了意外,右手4个手指被机器轧折,鲜血淋漓。等赶到县医院,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落下了残疾。望着丈夫那张自责痛苦的脸,她轻轻地叹了口气。夫妻一场,她比谁都明白丈夫的心。

没过几天,张会云就重新出现在学校。只不过,她炒菜、做饭都换成了左手;见到生人,她会下意识地悄悄把右手藏在身后……

春去冬来,尖顶山上的麻栎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就这样,为了当初对老校长的一句承诺,为了改变山里娃的命运,张玉滚一干就是17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