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1期 2011年1月 云梦学刊 Journal 0f Yunmeng Vo1.32,No.1 Jan.2011 曲论杂风史笔诗情 李元洛《元曲之旅》面面观 华彤庚 (中华诗词学会,北京100810) 摘要:李元洛的《元曲之旅》,将元曲通论与文化散文对接,以现实生活与元曲意境互参,语言鲜活泼辣,感情激越深挚, , 字里行间闪耀着历史辩证法和艺术辩证法的光芒,显示中国诗评的诗性传统并未断裂。 关键词:李元洛;《元曲之旅》;元曲通论;文化散文;中国诗评的传统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11)Ol一0107-04 富于艺术性和审美性,本是中国诗评的传统特色。然 而现在司空见惯的,总以高头讲章或分条总结为多,而类 似《文心雕龙》和《诗品》那样令人赏心悦目的论著,实在难 得一见。难道中国诗评已迷失“自我”,其诗性传统全然断 裂了吗? 薛昂夫、贯云石这一“元代维吾尔族曲家中的双璧”的独到 之处。如此大开大合,以作品见作家,以作家见时代,深入分 析以凸显艺术价值,高度概括以再现整体风貌,给予读者的 印象十分清晰又十分深刻。 第二单元从不同侧面展现元曲之重要题材,引导读者 领略其思想内容与感情基调,以见元曲之所以为“元”曲。 李元洛的《元曲之旅》(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l1月 第1版),将元曲通论与文化散文对接,以现实生活与元曲 意境互参。对此作出了明确答复:不! 一《骗你没商量》分析元曲对说谎的鞭挞,《财神爷与孔方兄》 分析元曲对看钱奴的讽刺,《柴米油盐酱醋茶》分析元曲对 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关注,所选作品,既有大家小令,也有 无名氏套曲,其共同点是揭示元曲之“通俗”,亦即通民生, 通民俗。《与狼共舞》分析元曲对官场的抨击,《生存还是毁 灭》表现士人生活状态,《臣妾与怨妇》则进一步揭示被扭曲 的世风之下被扭曲的士人的扭曲的心态。最后三个专题, 、别具一格的元曲通论 与一般的元曲通论按时代背景、作家作品、源流演变分 而论之的作法不同,《元曲之旅》二十七个专题每九个为一 单元,点面结合,深入浅出,娓娓而谈。第一单元从不同角度 精选元曲代表作家之传世名作深入剖析,以见元曲之整体 风貌。《诗人的自画像》以关汉卿《不伏老》、乔吉《自叙》、钟 嗣成《自序丑斋》为例,引导读者“从时空隧道里直达元朝, 和一些元曲家作面对面的灵魂的交流与对话”。《小漂泊与 《末世文人的英雄情结》以关汉卿杂剧《单刀会》和施惠套曲 《咏剑》为例,揭示“元代文人对于英雄的崇敬和神往”;《悲 怆的豪放》通过多方比较,透露出“元曲的豪放不同于唐诗 宋词的豪放之别样消息”;《丧钟为谁而鸣》围绕无名氏的 [正宫・醉太平](堂堂大元)这样一支“元代葬礼进行曲”展 大漂泊》从马致远的《天净沙》悟出人生的小漂泊(“个人的 有限之身与有限之生”、“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四处流徙”) 与大漂泊(“芸芸众生在无尽的时间与无尽的空间中本质的 生存状态”)的辩证关系。《诗国神偷手》围绕王实甫创造性 开分析,揭示元代“迅速坠向谷底以致崩盘”的原因。如此扣 时代特征论作家、作品,并与唐诗宋词反复比较,较前一单 元所论,既有延伸。更有拓展。 改写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所展示的高超技巧,深入阐发 “上偷不偷”的艺术辩证法。《鸣冤诉屈的恨曲与悲歌》从关 汉卿的《窦娥冤》论及姚守中《牛诉冤》、曾瑞《羊诉冤》和刘 时中《代马诉冤》,充分肯定这些优秀曲家突破“元曲多写个 人失意与隐逸之情的藩篱”,揭露“半奴隶半封建制度下”的 “悲惨世界”的杰出贡献。《石破天惊》全景展示睢景臣《高祖 还乡》“穷形尽相鞭辟人里”描绘封建帝王丑态的讽刺画。 《黄钟大吕》与《浩然正气》两个专题专论张养浩“将深亥4的 批判性与强烈的现实性结合起来。别开天地”的卓越成就, 第三单元着重鉴赏元曲的语言艺术。《翠袖佳人 白雪 阳春》与《异性之情与同好之谊》两个专题,从“人”与“艺”两 个方面,揭示曲家与艺妓、曲作与表演之关系,并插论珠帘 秀等女艺人的创作,作为第一单元作家作品介绍的必要补 充。《花开三朵》通过纵向比较,突出元曲迥异于唐诗宋词的 独特价值:“它创造了新的诗体。扩大了题材的领域.增进 了反映社会现实的广度与深度.加强了作品的平识和 民主色彩.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功能.为戏剧与俗文学开辟了 《西北与东南》与《异数与奇迹》两个专题分论少数民族曲家 收稿日期:2010—09—15 金光大道。”《春兰秋菊不同时》分析元曲语言之通俗自然。 作者简介:华彤庚(1950一),男,湖北天门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诗词曲创作、评论。 108 云梦学刊 2011年 《桃李东风蝴蝶梦》扣一“梦”字,展示元曲记梦之作意境的 朦胧美。《好花行到半开时》扣一“半”字,展示元曲佳作巧 用“半”字的艺术魅力。《语言艺术的奇葩》专论元曲长于比 之斥君,以为“黑暗王国的一闪电光”;反面引《诗经》之“颂 圣”,《离骚》之“忠君”,盂浩然之歌“明主”,李白之赞美君王 及宠妃,再作小结:“在封建君主极权制度之下。绝大多数文 人都成为也不能不成为帝王的顺民和奴仆,文人仅有的自 由意志本来就气若游丝,君主的龙卷风更是将它吹刮 得一千二净,文人的人格本来就柔弱如草,在君王圣明 喻的特色,《美如缤纷的礼花》专论元曲语句诗化的数字, 《缪斯的点金术》专论元曲家“古语再铸,翻出新意”的高超 “偷艺”。如此九个专题,侧面,分进合围,全面深入地 揭示了元曲在不足百年的时间内成为“一代之文学”的根本 原因。 臣罪当诛的如磐重压之下,当然也只能凋萎枯败。中国古代 文人中最具有叛逆性格的李白尚且如此,何况他人?”经此 二、鲜活泼辣的杂家风格 摒弃八股格式.杜绝陈词滥调.走笔行文洒脱自如,海 阔天空纵意而谈,如此杂家风格,《元曲之旅》亦颇鲜明。故 而虽为通论.读者亦可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之中,一方面领略 元曲艺术之精粹,一方面从鲜活泼辣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 材料中获得赏心悦目的美感。《元曲之旅》,语言时尚俏皮, 多侧面衬托、铺垫,然后逐支点评,并引中外思想家关于君 权的论述,以凸显其不朽价值:它“是一个异数,一员另类. 一蓬胆大包天的讽刺的火焰,一支刺向封建时代至高无上 的权威——封建帝王的犀利的投,一声极为超前即使今 日也仍可以振聋发聩的呐喊”,“我要向他这位具有人 格与批评精神的作家致敬”。《丧钟为谁而鸣》围绕一支无名 氏小令展开分析,首先将元朝与因残暴而短命的秦朝相提 并论。而此种论述,既有广度更有深度。就广度而言.不但元 朝历代皇帝及臭名昭著的权奸均所涉猎。而且由南宋邓广 贼做官的故事推论“元朝的官场较之前朝有过之而无不 及”,自然地引出邓广的打油诗,元时民间的打油诗以及元 末明初叶子奇记载的谣谚作为佐证,又引元末代逃亡皇帝 令人忍俊不禁。作者认为,元曲的语言等于是重新“洗牌”, “好像听惯了古典的音乐之后,你的耳鼓忽然敲响当代的摇 滚乐曲,如同听久了美声唱法之后,忽然通俗唱法破空而 来”。而作者评介作家分析作品剖析时代特征,驱遣词句也 正有“摇滚乐曲”和“通俗唱法”的味道:如赞李白诗中豪气 足够“牛B”.说“铜豌豆”关汉卿“真是‘帅呆’了而且‘酷毙’ 了”;再如称顺时秀为艺苑真正的“大腕”,她答阿鲁威的话 是一番“心理按摩”,感叹元时没有发明录音录像技术。朱帘 写给朱元璋的《答明主》一诗收柬。就深度而言,所引《商君 书・修权》、《苟子・强国》、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唐甄之箴言 “自秦始皇以来,一切帝王皆贼也”等等,以及作者所作,无 不高屋建瓴,力透纸背,读来有醍醐灌顶的快感。 三、雄深雅健的史家风范 秀的曲作未能制成“VCD或DCD影碟”;其他如“嬉皮”、 “粉丝”、“选美评委”、“高开低走”、“火药桶”、“豆腐渣工 程”、“为荣誉而战”等等,莫不别开生面,富有生活气息。而 杂文惯用的仿词技法,也常为作者信手拈来,出人意外而倍 增幽默:如由“前途无量”仿出“前途无亮”,由“何以解忧唯 有杜康”仿出“何以解忧唯有梦乡”,由“情有独钟”仿出“情 有‘半’钟”.凡此种种,俱妙趣横生。 《元曲之旅》,征引广涉约取,令人眼花缭乱。《诗人的自 画像》由钟嗣成的《自序丑斋》论及现代美学中“以丑为美的 法则”,引柳宗元之“愚溪”、老舍之《自传》、启功之《自撰墓 志铭》佐之,归结为“含泪的笑和反语中的正言”。《诗国神偷 手》广引英美艾略特,黄国彬,北宋黄庭坚、释惠洪,唐 诗僧皎然。南宋严羽论“偷”妙语,引出王实甫是“怎样向前 人的作品伸出‘第三只手”’的问题。《好花行到半开时》由 “一《元曲之旅》之论元曲,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就元曲论元 曲.而是在中国诗史和世界舞台的坐标之上纵横骋笔,字里 行间闪耀着历史辩证法和艺术辩证法的光芒。 论元蒙统治,在强调其暗无天日的同时,也强调它文网 的“宽松达于极限”,使得元曲之辉煌成为可能。《诗人的自 画像》甚至一再以调侃的口吻要对元蒙统治者“遥致感谢之 情”,因为他们“迫使知识分子提前作了地位仅高于乞丐的 ‘臭老九”’,于是其中一部分人便沦落勾栏与娼优乐伎为 伍.在走投无路之时居然可以度曲演戏以抒愤懑,“不像有 的朝代,既不准‘乱说’,又不准‘乱动’,既没有活路,又万马 齐喑,如同鲁迅所说,是严丝合缝不见天光的一间黑屋”。这 种强调又极有分寸。《石破天惊》就指出:“元代的文网虽然 半儿”这支曲牌的得名论及“半”字的妙用,所引古今中 外的名句、名联、名篇和元曲中冠名“一半儿”的佳作,竟达 四十多处:举凡当今熟语,清代《半半歌》,唐、宋、清人诗歌, 大明湖、黑龙潭、大观楼、闲吟亭、三潭印月对联,郑振铎之 赏析,以及歌德之小说,莱辛之论著,张晓风以“一半儿春 比较松弛,但这是与明清相较而言,《元史・刑法志》仍赫然 记载‘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诸乱制词曲 为讥议者,流’,也是够触目惊心的。”如此兼顾两面,又正好 表现了曲家直面现实的良知和勇气。无独有偶,《末世文人 的英雄情结》论施惠的《咏剑》在“蛮虏”统治之下还说要“驱 蛮靖虏”.“就是对执政的元蒙当局的一种罪莫大焉的‘恶 攻’言论”。“侥幸的是,元代没有,虽然‘乱动’绝不容 愁。一半儿水”名篇之散文,或作佐证,或增韵味,或助引申, 或相辅相成,或画龙点晴,无不各逞其姿。一篇终了,作者慨 叹:“承前启后的顷刻,包含过去暗示未来的顷刻,刺激读者 的联想与想象的顷刻,如酒之微醉如花之半开的顷刻,元曲 中的‘一半儿’啊!”如此一唱三叹。实在饶有兴味。 许,必定诛之以斧钺,但对‘乱说’却似乎没有严密的文网, 我们真为施惠庆幸,他炮制了这样的 ‘毒草’却安然无恙,天 下太平。”如此绵里藏针,张弛有致,元曲之姓“元”便令人信 服地成为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元曲之旅》分析犀利中肯,令人眼前豁亮。《石破天惊》 为论《高祖还乡》之难得,先正面引《孟子》之轻君与《庄子》 第l期 华彤庚:曲论杂风史笔诗情 l09 论元曲风貌,在强调其时代特征的同时,也强调它并非 孤立的存在,而是中外舞台全景中的一景。《鸣冤诉屈的恨 曲与悲歌》从仓颉造字说起,前举岳飞,后举袁崇焕,并从切 身体验拓开,以《哈姆雷特》、《悲惨世界》相衬,联系诗经、汉 乐府、唐宋诗词文中的相关作品,一览元代曲家在那强权加 暴力的“黑铁时代”所代言的种种冤屈,将关、姚、刘、曾的剧 曲联唱由“元代社会现实的写照”上升为“古往今来极权社 会的一个缩影”。《花开三朵》,日唐诗,曰宋词,日元曲,不是 各表一枝,“而是将它们采撷在一起而作综合的比较,追溯 它们所由生长的不同的土壤与气候,欣赏它们怒放后各自 的色彩与芬芳”。《悲怆的豪放》,标题即耐人寻味。作者指 出。元代曲家的精神面貌与唐宋作家不同:盛唐豪放诗“颇 有一番拔剑四顾而豪气千云的气象”,两宋豪放词更有包括 苏轼、辛弃疾在内的一支“劲旅大军”,而元代曲家社会地位 低下,其“豪放之中已经不免有‘苍凉’之感了”。再就诗歌自 身的发展规律而言,“散曲是从民间兴起的文学样式,刚健 清新本来是民间文学的主要标志,而曲是表演于勾栏瓦肆, 其表达更需直接痛快,而通俗与爽健正是散曲的民间原生 形态”.有此主客观原因,故元曲不乏“豪放”之作,只是“不 再会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不会再 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胜概.而只有和近千年 前的读书人同声一哭的浓黑的悲凉”。 论元曲作者,在肯定其艺术成就的同时,也不讳言其缺 点或病态,不刻意拔高亦不随意贬低。《小漂泊与大漂泊》是 浓墨重彩的马致远专题。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 “被人誉为有似李白之于唐诗苏轼之于宋词”,然而如此杰 出的作家,早年却以“十足御用文人的声口”大唱赞歌.幸而 五十岁以后终于远离官场,这才有了敲金戛玉的《天净沙・ 秋思》。士人的命运,至《生存还是毁灭》又有更为深入更为 全面的探究。“在元代那个读书人极度贬值的艰难时世,不 能用世.就只能逃世”,于是一部分士人隐逸成风,一部分士 人则沦为浪子,而浪子精神并不排斥斗士风骨,“盖世界浪 子班头”关汉卿的《窦娥冤》,便是“人格的宣言,人性自 由的呐喊,人生苦难的,是斗士所建立的屹立于中世纪 至今没有也不会坍塌的丰碑”。士人的命运,又往往决定士 人的心态,《臣妾与怨妇》进一步探讨士人心态的两种常态, 即臣妾心态与怨妇 tl,理。前者最典型的如赵孟顺,“大艺术 家化成了小跳蚤,而龙种也异化为摇尾乞怜与乞食的丧家 之犬”。至于后者,“恐怕还是抬轿子吹喇叭仍未得重用之 后”臣妾心态的一种变异。深可叹息的是,“臣民社会所派生 的奴隶与奴才的臣妾心态上下交征,无所不在,成了全民族 的集体无意识”。如此层层深入,笔锋何等犀利! 四、激越深挚的诗家情怀 艺术的真谛,唯有艺术才能表现。“情者文之经,辞者理 之纬”,语言艺术之锦,归根结底是“情”与“辞”织就。《元曲 之旅》之论元曲语言艺术与思想内容,不只结合实例参透个 中三昧。而论者之情亦洋洋乎溢于言表。 诗情充沛,营就诗意氛围。“白天.是阳光照耀的现实的 世界:夜晚,是月光抚慰的梦幻的天地。”一番紧锣密鼓的梦 的巡展之后,《桃李东风蝴蝶梦》拉开了元曲舞台的梦幻之 幕。这里有别致的数字统计:“《全元散曲》关于梦幻的作品, 大约占十分之一,而在这十分之一中,写男女之情又占了十 之七八.而在这十之七八中。写女子思念男子的又占了绝大 多数”:有曲家们五花八门的梦:关汉卿《窦娥冤》之梦“烫痛 了演员的嘴唇和读者的耳朵”,周文质《自叹》“梦中人又说 人间事”,刘秉忠之梦“其甜如蜜”,吕止庵之梦“苦比莲心”, 倪瓒有“人生大梦中的爱情小梦”,郑光祖甚至有题为“梦中 作”的一组三首[双调・蟾宫曲]。“梦,是爱情的守护神,是人 生的避难所,是精神的理想国,是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世 外桃源。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吗?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 春梦了无痕吗?不,不,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早就说过: ‘艺术长存。而我们的生命短暂。’唐诗宋词元曲中写梦的许 多优秀之作,为古人的好梦荚梦噩梦留下了众多长存的诗 证与实证,让今日的读者一卷在手,可以一一寻踪按迹,旧 梦重温。”这结束语,又何尝不是散文诗!《语言艺术的奇葩》 专论元曲之善譬,“诗经与楚辞中的比喻如花之始开。汉魏 乐府与唐诗宋词中的比喻如繁花照眼,在它们之后。元曲比 喻之繁多且富于新意,则有如夜空中满天星斗——那天神 所放的焰火了”。请看王和卿的曲作,有通篇就是一个借喻 的,有全篇由一个喻体构成的,还有堪称“联璧双珠”的“喻 体曲”;周文质《浔阳即景》“七种景物,不但六句对偶,还出 之以六个明喻,一景一喻”,“像颗颗明珠”。至于博喻的运 用,元曲家们更是“作了精彩纷呈的演出”:关汉卿《不伏 老》,共用十多个比喻自比自况;刘庭信《美色》,“以八支小 令为一位少女画像,竟然用了三十多个比喻.数量为单篇的 诗词曲的比喻之最”;徐再思《赠粉英》“更是浓墨重彩,不惜 工本,全曲十二旬,句句是比,行行是喻,美人而美喻,相映 而生辉”。篇终奏雅,余音袅袅:“元曲中缤纷的比喻啊,有如 春来时争相吐蕊的繁花.有如夜空中腾空怒放的焰火,照亮 照花了我们数百年后凝神观赏的眼睛。” 妙语连珠,道破曲味堂奥。唐诗“庄雅高华”,宋词“典雅 精工”.元曲“通俗自然”,“因为大量地运用了元代的寻常口 语和方言俗语”而“富于生活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春兰 秋菊不同时》撷取无名氏、马致远、杜仁杰随手撩起的“几朵 浪花”,让人“观一浪而知全流”,深切感受元曲中“方言俗语 如洪水般涌至,使得诗歌固有的河床改道了”;又分别举例. 论述“鼎足对与重叠是元曲常见的修辞方式”。“是元曲语言 通俗而翻新、自然而出奇的催化剂”。“词中的鼎足对还只是 在少数词牌中出现,而且大都是三字句或四字句,有如梅花 虽然报春,但却是在冰雪早寒之中,春天毕竟要到阳春三月 才会繁红艳紫盛妆登场,鼎足对也要到元曲之中,才蔚为壮 观与大观”;“诗的音乐美,是诗通向读者的桥梁,是诗可以 振羽而飞的翅膀,而回环复沓的重叠,就是桥梁的重要支 柱,是翅膀的值得珍惜的羽毛”。马致远套曲《秋思》,鼎足对 重重相接;无名氏杂剧《货郎担》,“写雨骤风狂云暗天低之 景,一气而下用了三十六双叠字,那大珠小珠走玉盘的音韵 11O 云梦学刊 2011焦 有如交响乐,即使不能说情味远胜也可说音响远过于唐诗 见,是振聋发聩的暮鼓晨钟,是中国古代诗史上并无第二人 宋词”:如此理例交辉,读来心旷神怡。《美好缤纷的礼花》论 的真知高论,全曲的境界正是由此而离平地而飞升,古今许 数字在元曲中“有更广阔的用武之地”,举例赏析之后作者 多诗人作家因此只能遥望张养浩高大的背影!”套曲『南吕・ 赞叹:“数字如果与诗结成美好的姻缘,婉约的诗就好像待 一枝花]‘‘开篇就说‘用尽我为民为国心’,根本就没有提到 嫁的少女,豪放的诗就有如凯旋的壮士,而诗化的数字就是 ‘君’,‘民’在他的心目中显然是至高无上的。结句‘犹自洗 那轰鸣的礼炮和缤纷的礼花!”诗情荡漾的语言,使得元曲 不尽从前受过的苦’,表现的是子民之心的巨痛沉哀”。全曲 中的数字,长了灵性,多了声响,添了色彩! 不仅首呼尾应,而且和《潼关怀古》的“兴,百姓苦!亡,百姓 肺腑之言,吐尽曲家肝膈。《黄钟大吕》与《浩然正气》两 苦!”一脉相承。“是同一条河流所掀起的洪波巨浪”,“这洪 个专题的联唱.将崇高敬意和满腔热情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张 波巨浪的高度和力度.不仅同时代人无人可及”,即使是杜 养浩其人其曲:其人,“元代曲坛的黄钟大吕”,“一般汉人难 甫、自居易由一己而推及众生的作品“恐怕也会要逊让三 以企及的”,“举世浑浊而我独清的难得的清官”;其曲, 分”。“因为张养浩毕竟是亲临并深入救灾第一线而以身殉 有怀古伤时的组曲[中吕・山坡羊]那“黄钟大吕般的绝唱”, 职,其深哀与真喜似乎更为亲切和深广”。“平生为民请命, 还有较之杜甫之作更为深切激越的套曲[南吕・一枝花]。张 晚年为道义献身,绝笔之作表现的是民情民心民怨,磅 养浩五十岁辞官归里,“十年之中朝廷七次征召”他“每次都 礴着天地间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张养浩,言行如一,不 力辞不就”。然而年已六旬却I临危受命前往陕西赈饥救灾。 愧为浊世中的真君子。乱世中的大丈夫。读其诗文而想见其 他“毫不迟疑地登车就道,将家财全部散发给家乡的穷苦百 人.我们能不发思古之幽情而生抚今之感慨吗?”如此两大 姓.在四个月的救灾中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终因积 专题,感情如此激越又如此深挚,套用标题称之为充溢着 劳成疾而死于任所。用今天的语言就是‘因公殉职”’。[中 “浩然正气”的“黄钟大吕”,不亦可乎? 吕・山坡羊]组曲就写于他此番西行途中O《北邙山怀古》“勘 《元曲之旅》,是神游万仞的访古,是天马行空的快论, 破生死”,《洛阳怀古》“藐视功名”,《骊山怀古》“否定输赢”, 是推心置腹的对话,是声情并茂的吟诵。在诗评的领域,它 “张养浩以振衣千仞的宏大气魄,以直指鹄的的批判精神, 是一个异数:在散文的天地,它是别一奇葩。 以形而上的高屋建瓴的思考,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死、功名利 《元曲之旅》,整体性与直观性统一,文学性与抒情性共 禄乃至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然而,更可珍贵的是,他念念 振.诗意化与个性化融合;它面向大众,促进普及;服务学 不能忘情的.他一切思考的出发点与归宿处,却是受苦的百 界。引领提高。 姓,蒙难的苍生”。《潼关怀古》发前人之所未发:“兴,百姓 f责任编辑余三定;责任校对鲁涛】 苦!亡,百姓苦!”“这是力透三札的笔墨,是穿透青史的洞 COMPREHENSIVE L0OK ON JOURNEY OF YUAN OPERAS HUA Tong—geng (China Poetic Academy,Beijing 100810,China) Abstract:Li Yuanluo’S Journey of Yuan Operas,full of s ̄ong emotion with vivid and pungent language,combines general theory of Yuan operas with cultural prose and integrates real life wiht the poetic images.The book glares with historical dialectics and art,showing that hte poetic tradition of Chinese poetic criitcism has never been broken. Key words:Li Yuanluo;Journey fo Yuan Operas;cultural prose;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oeitc critic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