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稳妥精神”论

“稳妥精神”论

来源:百家汽车网

“稳妥精神”论

  夏天,爷爷带着小明去学游泳。为安全起见,爷爷特地在游泳圈上系了一条两米多长的尼龙绳。小明一游动,爷爷便把他拉回来。一个夏天过去了,小明仍然没有学会游泳。 不干,固然遇不着失败,也绝对遇不着成功。                                  ——邹韬奋 中国数千年来,儒倡中庸,道重无为。老百姓信奉“出檐的椽子先烂”,成语中也有“明哲保身”、“知足常乐”、“安分守已”等等与之相联系的说法。中国人的善于修身养性,在世界上可说是首屈一指。这大约也是旧中国的一种国粹吧。时至今日,我们从文首的那个小故事中不也明显地发现了这种思想文化的烙印吗?引之,还有不少……我这里权且称之为“稳妥精神”。诚然,在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的中国,由于阶段和历史的局限,或者说,也由于本能的驱使,古人崇尚稳妥,追求安乐是一种极自然的事,似乎无可厚非。然而,我想,这恐怕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特别漫长、近代备受蹂躏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历史已经过去,不应苛求了。但是,今天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们,却是应该而且很有必要破除这种思想窠臼的。那位老爷爷的顾虑,无非是“怕出意外”。这是人之常情。老一辈对祖国花朵的殷殷爱意溢于行动——生命岂是闹着玩儿的?!话说回来,这位可敬的老爷爷这种稳妥行动的直接后果就是:小明仍然没有学会游泳。想干的事没有干成,未免不是遗憾吧。世间万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人们无论干什么事情——即便是什么也不干,都是冒着一定的风险的。所不同的只是风险的大小程度悬殊而已。倘然大家都在未干某事之前,先做了十种、百种不良的臆测,便“为安全起见”,还是不做为好了——那么,人类怕还在茹毛饮血、——至多是刀耕火种时代。不过事实胜于雄辩的是历史并非如此。谁都明白:怎能“因噎废食”呢?那位老爷爷如果预先施以一定的安全措施,再放手让小明去游,自己同时高度注意,勤加指导,想来也是不会发生什么不测的。事实上,很多时候,人类不能够创造出理论上绝对万无一失的多大的安全系数,而必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的行动都已证明了这一点:文天祥、、张志新……第一个吃番茄的人是勇士,第二个吃的人同样是勇士……当然这里绝不是说就应让小明去勇地自学游泳——这是另一码事,明眼人一看便知。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关于“稳妥精神”的例子正、反两方面的都很多……越王勾践,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尝胆自励,十年生聚,终于攻灭吴国,成就霸业;韩愈焚膏继咎,苦读不息,终成一代散文名家;尧茂书不恋工人生活的温适,去做“首漂长江第一人”,大书了民族魂!……战争中,党和毛没有接受某些人“与蒋划江而治”的建议,乘胜出击,终于基本了全中国!哥伦布要是贪图稳妥,就不会发现新!法国的大仲马,早期才华横溢,写出了《三个火手》、《基度山伯爵》等不少有影响的作品。可惜的是,他沉缅于吃喝玩乐,后半生竟一事无成……“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这古老的诗句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只有不贪图安乐、不苟安于现状的人,只有不断进取、艰苦奋斗的人,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亲爱的朋友们,当着这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振兴时刻,当着这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时刻,当着这世界新技术和人类进军宇宙的时刻,让我们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剔除形形色色的“稳妥思想”,摒弃一切无益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束缚,共同创造一个辉煌灿烂的明天!除“恶”务尽。功在不舍。众志成城。群等群力,奋进不息——移山填海,只争在朝夕之间!历史,从来就是人民写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