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的子嗣众多,其儿子共计八人。《李纲行状》中记载:“公娶鄱阳张氏,键拿哗子男八人,敏桥长曰仪之,次曰宗之;三曰集之,次曰润之,早卒;次曰望之,早卒;次曰茂之;次曰秀之;稿行次曰申之。女七人,孙男九人。”在1128年十一月下旬,李宗之曾随李纲南渡琼州。
李纲是宋代的著名的主战派,官至丞相,作出重大贡献。李纲的先祖是唐朝宗室,避难入居福建邵武,其裔孙有李珠者,生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其中李火德之后裔,人数最多,远播于海内外,被尊为南方陇西李氏的一大始祖,亦被称为闽台始祖。参考资料:百度知道 李纲,字文纪,初名李瑗,隋唐...
起源与迁徙:在清光绪三十年修撰的《侯官乡土志》中,李姓被记载为宋少师李纲的后人。他们最初由邵武迁往长乐,然后在明初时期,李鉴再由长乐迁往凤岗葛屿村。这一系列的迁徙,使得李姓在侯官地区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地的氏族大姓之一。综上所述,侯官乡土志中的氏族大姓林姓和李姓,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唐中宗李显复位,追赠李纲为金州刺史。天宝三载五月四日(744年6月18日),李纲的后人将李纲迁葬于京兆少陵原之阳,并招其妻魏氏之魂合葬。
具体分布如下:1、福建邵武县迁入朱口音山,始迁祖李禹,后裔分居杉城民主村、朱口石辋村等地。2、江南路迁徙福建邵武县,始迁祖李天乙,后裔李赓迁入泰宁县杉城际溪横坑尾,再迁县城东隅街。3、南宋著名宰相李纲的后裔,现分居大布饶山、下渠乡等地。李春烨...
唐朝霍王李元轨后裔被流放。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李纲:霍王李元轨第五子,武则天掌权后被流放。天宝三年(744年6月18日)五月四日,李纲后人将李纲迁葬于京兆少陵元之洋,安葬其妻韦氏亡魂。
让后人有机会回溯历史,感悟先贤智慧,激发爱国情怀。社会影响: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李纲纪念馆在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量李纲后裔在繁衍生息,其中不乏政界、商界精英名流,他们也会前来邵武李纲祠瞻仰,进一步增强了纪念馆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价值。
李纲纪念馆不仅是一个纪念李忠定公的地方,更是一个弘扬历史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深入了解李忠定公的生平事迹、思想贡献,感受其深远的历史影响,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修复和开放,李纲纪念馆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后人有机会回溯历史,感悟先贤智慧,激发爱国...
历史名人如北宋名臣李纲,其后人归葬于丰乐首兜,是桥头河李氏的一支重要来源。宋代理学大师张轼,与朱熹、吕祖谦齐名,其家族也源于桥头河的张姓。贺姓和长冲贺氏的先祖隽辅公,早在南宋嘉定年间就定居于丰乐,他们的家族从安化城南迁徙而来,展现了迁徙历史的连续性。邬姓则是桥头河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
李纲(1083-1140),字伯纪,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县)人。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北宋末,任太常少卿、兵部侍郎、尚书右承。靖康元年,金兵围逼京城,他反对迁都,并登城督战,击退敌军,但不久,就受到投降派的排挤。南渡后,高宗即位,他被起用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曾上疏议十事,并要求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