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季羡林《夹竹桃》原文 篇13

季羡林《夹竹桃》原文 篇13

来源:百家汽车网


  设计理念:

  这节课集中体现了我的这一理念——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

  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课都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上,其实,教语文,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也要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怎么写的。

  可是,我们的语文课,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甚至都是一个教法,分析课文内容,二课标上却明明白白写着高年级的语文课,要让学生领会课文的表达方式。

  所以,这节课,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我要达到的目标是:感受红白相映,花色奇妙的情景,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在领会表达上,我要达到的目标是:习得作者的语言。

  当然,人文性与工具性是无法分开的,只有知道作者写什么了,才能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理解语言才能习得语言。

  所以,在学习第一小节时,我用比较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悟出作者语言的妙处,并渗透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第二小节,采取“以读代讲”的方式,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在读中习得语言,并用一个问题,自然而又巧妙地渗透了语文的工具性

  第四小节,在深入理解夹竹桃的韧性后,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是如何把它的韧性表达出来的。

  工具与人文的结合,使得这节课朴实而扎实。

  教学目标:

  1、学会字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充分感知课文,认识夹竹桃的外形特征与内在品性;

  3、凭借语言文字感受红白花开景象的奇妙,感受夹竹桃的韧性;

  4、领悟表达,体会作者如何写出红白花开景象的奇妙及夹竹桃的韧性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齐读课题

  2、“夹”字音辨析

  出示“夹”在字典中的字义,学生据以辨析,弄明白,这里是表示搀杂夹杂的意思,应读第一声。

  3、夹竹桃,顾名思义,具有什么特别?(看图)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是告知,而是引导。譬如,此环节中,对于“夹”的读音。教师让学生自己辨析,从而得出结论。其中也隐含着一种学习方面,即多音字的读音取决于这个字所在的语境及在这个语境中所表达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齐读。

  2、夹竹桃在季羡林心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用书上短语来说。(交流)

  3、出示第一小节,齐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交流)

  4、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表达吗?(夹竹桃对我说来,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5、交流后,引导认识“欲扬先抑”的手法,并板书。

  6、指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这花在作者心中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

  7、交流,板书:有韧性 引起幻想

  8、分别是哪一小节介绍的?

  9、除了这两点,季老先生还写了夹竹桃的什么特点?(交流)

  (设计意图:如果说一篇文章是一件衣服,那么抓住“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就如同抓住了一件衣服的领子,“提领顿衣,百毛皆顺”。对整体感知课文很有帮助。阅读虽不是作文的附庸,但绝不应该让作文与阅读分离。有时,阅读课应该作为作文课的起步。所以在教学第一小节时,引导学生认识“欲扬先抑”的手法,注意,只是引导,不是灌输。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有必要的。)

  三、学习第二小节

  1、出示第二小节,默读文字,思考这景象哪里奇妙、有趣?

  2、指名说

  3、自己练习有感情朗读这段文字,读出景象的奇妙有趣。如何才能读出这份奇妙呢,老师教给你一个方法,要跟随文字去想象,你只有想得奇妙,才能读得入情入境。生自由练习。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配乐。

  5、红白花开乃人间常事,可是因着作者的什么,这景象就显得奇妙,有趣了?

  6、交流,板书(想象)

  7、齐读。

  (设计意图:有些话不说不明,有些话说了也不明。譬如这里的第二小节。看过很多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感受,这景象如何奇妙,可是学生说得再奇妙,也不如作者写得奇妙,不如去读。而读,如何体会奇妙,教师也教给了方法,借助自己的想象,想得奇妙,才能读得入情。但教学到这里,并不是结束。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奇妙,还要思考作者是如何把它写奇妙的。)

  四、学习第四小节

  1、理解“韧性”这个词的意思。

  2、默读第四小节,你从哪句话哪些词真正地读出夹竹桃那份韧性的,圈画并思考。

  3、交流:

  两个“又”,你读出了什么?

  三个“在”,两个“看不出”,你看出了什么?

  “无日不迎风吐艳”什么意思?强调了什么?朗读,读出韧性

  “无不奉陪”又是什么意思,强调了什么?朗读,读出韧性。

  4、指名读,读出夹竹桃的韧性。

  5、可是,作者是如何写出夹竹桃的这份韧性的呢?这小节的语言很有特点,你读读,你有什么发现?

  6、交流

  7、指导:这小节作者用了许多内在的排比,事实上,作者在写这小节时,反复用了许多相同的字词,而这些字词的反复使用,产生了一种节奏的美,同时也蕴含着一种气势。以诗行形式出现:

  一朵花败了

  又开出一朵

  一嘟噜花黄了

  又长出一嘟噜

  在和煦的春风里

  在盛夏的暴雨里

  在深秋的清冷里

  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

  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

  无不奉陪。

  朗读,配乐。

  8、夹竹桃奉陪了哪些花呢?第三小节,作者花200余字一口气写了14种花之多,却只字未提夹竹桃,这是在浪费笔墨吗?下节课再交流。

  (设计意图:王晓春先生曾打过一个精妙的比喻:人家谈生意,我当然也就跟着想生意;人家谈家常,我当然就跟着想家常,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语文课不允许这样,语文课要求你听人家谈生意,想得是“他是如何谈生意的”;听人家谈家常,研究的是“他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谈家常”。这就是语文课的独当之任。所以在感受过夹竹桃的“韧性”后,更不能忽视的是,作者如何写出它的韧性的,并通过此来感受季老那独特的语言风格。)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