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
第 11 周第 4 课时 科目语文 课题 17.《看云识天气》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2013.10.14 主备人: 审核人________ 授课人_________年级 七年级 班级_________ | ||||||||||||||||||||||||||||||||||||||||||||||||||||||||||||||||||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资料准备】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回顾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预习检测 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作者在向我们介绍什么?) 2、本文介绍了哪两种方法的看云识天气? 3、你记住了哪些云的名称?其中哪些云象征晴天,哪些云象征阴雨?你还记住了哪些光彩现象的名称? 出示目标 活动设计 跳读课文3~6段,找出象征晴天的四种云,象征雨雪冰雹天的四种云,四种光彩。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完成下表如下: 晴天云彩简表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彩识天气简表
当堂小结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内容,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课堂检测 比较阅读,回答如下问题。 黄山的云海更为神奇,它妙在非海,而确又似海。站在峰巅,只见烟云时而为风平浪静的汪洋,时而为浪涛汹涌的大海,时而似奔腾的急流,时而又轻柔如绢。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刹那间,它们就会全部散去,阳光一照,白云浩浩,澜翻絮涌,万道山峪沉于银涛中,真有“忽闻海中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意境,难怪郭沫若形容它是“森罗万象,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 8、此段描写黄山的云海,其特点是( )(用一个词概括)。 10、简析文中划线句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11、比较《看云识天气》第一段和以上文段中对云的描写,在写法上它们有何相同之处? (描写的文笔都很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排比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从云的形态入手,写出了云的动态静态之美,都写出了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特点。) 12、打开记忆的大门,回顾一下你所积累的描写云的诗句。
课后练习 完成练习册“拓展拔高”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 二次备课 | |||||||||||||||||||||||||||||||||||||||||||||||||||||||||||||||||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