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鱼我所欲也学教案

鱼我所欲也学教案

来源:百家汽车网


 “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教案

课   题

鱼我所欲也

授课时间

授课时:2

自学课: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重难点

  1. 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 教学难点 
  4.     理解失其本心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教案)

 自学

.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自学检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1.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导入: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自学展示:

1.通假字

2.字词解释

3.句子翻译

4.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1. 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三、质疑解疑,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1.生问师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四、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 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 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 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4. 学生齐背课文。

.总结: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品味《孟》散文的语言特色;古今对读,品评孟子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自学展示:

1.师生齐背课文 

2.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质疑点拨:

   (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学生讨论:明确:

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讨论交流: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www.xkb1.com

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②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师生讨论。明确:①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这位同学的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书章句集注》)    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一点成功:了解文言中议论文体的现象,通过不同的语句借助所说议论文体的相关知识,重温并且在文言文中体现。Xkb1.com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