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来源:百家汽车网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新闻六要素、新闻的特点,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结构。

 

2. 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 体会课文现实场景与历史事实的交叉这一写作特点,学习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

 

1. 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与写作特点。

 

2. 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

 

教学重点:

 

1 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相关知识。

 

2 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学习课文的艺术特点。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1. 视频导入:播放回归的纪录短片,再现回归祖国的那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2. 历史背景介绍:同学自己谈谈对回归这一段历史的相关认识、了解,教师视情况做适当补充。

 

3. 导言:今天我们来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以文字的形式,通过新闻这一体裁将我们中华民族这一大盛事记录下来的。

 

二、 文体知识

 

在进入课文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新闻这一体裁的相关知识。

 

1、新闻的概念

 

新闻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新闻专指新闻,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新闻、通讯,和兼有新闻、文学双重特征的报告文学。

 

2、新闻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就是通常所说的五个和一个即: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o:何人    what:何事    why:何因   how:何果

 

3、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简明性:语言简明扼要。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

 

4、新闻的结构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新闻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新闻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新闻的从属部分。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结语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新闻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结语: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新闻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三、 整体感知

 

1. 理清课文结构:按照刚才所学习的新闻的结构,找出课文中它所对应的各个段落。

 

导语:第1段;主体:2——10段;结语:第11段。

 

2. 把握课文内容:按时间顺序给这则新闻的主体部分分层,并归纳它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

 

第一层(第13段),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时间:430分,降旗。440分,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第二层(第46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添马舰东面广场的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时间:晚615分,仪式开始。745分,降旗。

 

第三层(第78段),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英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地点:会议展览中心。时间:19976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1日的第一分钟。米字旗在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民接管防务。

 

第四层(第9段),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文章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作新闻速写、新闻素描。主要是运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使某些精彩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结构,本文就是由四个主要场景构成:

 

第一个场景:下午4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个场景:晚上615分,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第四个场景:7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

 

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3. 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找出哪些是现实场景,哪些是背景材料。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的首次升旗。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人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

 

四、 思考讨论

 

1. 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

 

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的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的统治。  

 

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2. 作者在叙述中语言显得沉着平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从这些我们又仿佛听到内心的激动和心跳,这是为什么呢?请找出这些隐藏作者感情的语句。

 

例如: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3.学习这则新闻的意义何在?

 

开放性题目,学生自由讨论回答,教师只作适当引导补充。主要想由此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 小结

 

在众多关于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特别的。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向世人宣告了中国主权的回归。正如课后所说:回归,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噙泪的时刻;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在祖国华诞60周年的今天,这一历史让我们倍感自豪,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六、作业

 

预习下一篇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比较分析这则新闻与我们今天所学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有什么不同。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