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再别康桥教案

来源:百家汽车网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

2、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3、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重点:

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境之美。

教法设想:

  1.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

习兴趣。

  1. 一课时完成。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投影徐志摩照片)

导语:屏幕上是一位极富才情的诗人,他面容清瘦,气质优雅,多情的眼略带些梦幻,在这文弱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颗善感而细腻的心。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徐志摩)对,他就是被林语堂先生称作情才奇才的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1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1915年进北大学习,1918年去美国,后拜见了哲学家卢梭,去剑桥研究生院学习,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北大、清华、南京大学任教授。1923年与闻一多、胡适、梁实秋发起新月社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对白话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24年泰戈尔访华,他主动担任翻译,并随他访日,同年,他认识了陆小曼,并与1926年结婚。他曾是北京《晨报》的副主编、《新月》诗刊的主编。1928年重访伦敦,7月在哲学家罗素家逗留一夜后,一人悄悄来到剑桥访友,可谁都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静静地等着他。11朋乘船回国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这首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是新月诗派最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193111月,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京,遇大雾,飞机出事遇难。年仅35岁。对于他的死,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康桥就是我们现在所余的英国剑桥大学的简称。康桥是当时的译法。剑桥以它学术上的成就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也以自己优美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

代表作: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等。

        散文集:《落叶》、《自剖》、《秋》、《巴黎的鳞爪》等。

        小说散文集:《轮盘》

日记:《爱眉小扎》

(可在讲些徐志摩去留学的主要目的,想在中国建立英国似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想当类似美国国务卿的政治家。后又弃政从文的原因:一是受到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二是离婚与失恋的影响。)

【资料1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度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同时又深受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制度的影响,形成了资产阶级绅士兼诗人的气质。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

资料2:至性至情的徐志摩,先后有三位女子走进他的内心(原配夫人张幼仪、美丽少女林徽音、再配夫人陆小曼), 1920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邂逅了美丽少女林徽音。两人在此相恋相处一年多,因而康河的柔波里一定也映照过他们浪漫的并肩同游的身影。】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读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让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诗歌世界,去品读他的《再别康桥》。

三、品析三美

刚才同学们朗诵,觉不觉得诗很美?仿佛进了一个如画的诗境,置身于康河岸边,看河畔金柳、水底青荇,也在荡舟寻梦。诗歌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很美的意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当客观外景和作者主观情感和谐交融,才能形成诗的意境美。即指作者描绘的眼前的景和物,而则是指诗人在中所寄寓的独特的思想、感情、情绪和感受等。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意境美在哪里?

1、分析诗的音韵、节奏和结构,体会音乐美

本诗的韵脚分别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从韵脚看,一方面每节音韵统一,全诗逐节换韵,另一方面取韵又有开有合(开口、半开口和闭口音),有轻有重。

本诗的节奏:以前三节为例,轻轻地/ /走了,正如我/轻轻地/”……一方面每句为三到四个音步,以三个为主;另一方面又多用轻轻油油等叠音词,使得诗的节奏明快而又平稳。

本诗的结构:大家不难发现,首尾是呼应的,有同有异,富于变化,但又反复强化那特定的情绪和格调,尾是首的复沓,但又不是简单重复,是感情经过激荡而又沉淀后的再现,或是另一层面的递升。一如交响音画中的“A--B--A”式的曲式结构,是呈现——展开——再现的艺术体式,反复营造那浓得化不开的深深情味。

读着这首诗,音韵和谐而富于变化,节奏明快而显得平稳,并且曲折回环,首尾圆合,气韵浑成,如同康河的涟漪一样轻轻荡漾,令人不禁产生音乐美的感受。

2、分析段落、句子,体会建筑美

通过诵读,我们从听觉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诗音韵之谐和,节奏之明晰,感到了音乐的美感,那么我们再看看诗的外形,分析一下它在外部形式上又有什么特点?

从段落上看,每节四句,各句又错开,整齐而又划一;从句子上看,每句字数6—8字,大致相等。句的整饬和节的匀称,使诗具有了一种什么美呢?(建筑美)美学家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读着本诗,一种流动的建筑美和凝固的音乐美,令你心旌摇摇,美不胜受。

  1. 抓住具体意象,体会绘画美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曾这样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条河。的确,康桥的美是令人向往的。诗中选取了一系列特有的意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提问:你认为诗中什么意象,最具有绘画美,试举例赏析:

金柳:柳,是古今诗文中常见的吟咏对象,丝丝柳条在千载而下的岁月中飘荡。而今在徐志摩笔下又呈现一种特别的绘画美。绿的柳、碧的水与西天的夕阳交融一体。柳树化为金色,色彩对比是那么鲜明和生动,并且柳树又化为新娘,她那婷婷的艳影在夕阳与河水的映衬下闪射着迷人的色彩!

本诗的意象,从金柳、青荇到潭水星辉,色调搭配是明快的,并且远近交错,俯仰结合,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再看这些事物本身也不是凝滞不动的,都具有跃动的生命感。诗人用了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如荡漾招摇揉碎等等,使整个画面变成动态的图景,一种活力的气韵流动在其间,给人以立体的审美感受。

 

这个立体的如画般的诗境中,诗人的动作,如招手挥一挥等词表明,诗人在这中也不能自禁地沉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景在动,诗人在动,主客互动,物我相融,到了相看两不厌的程度。甚至,他要化作一条水草,永远生长在康河里,生长为康河的一部分,永远招摇着生命的美丽!

 

(学生活动: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回看全诗,这色彩绚丽、温韵可人的意象,这整齐和谐、错落有致的形式,这音节和谐,全韵通畅的营造出了这一个的徐志摩式的艺术境界,形成了徐志摩式的清新脱俗的意境美。

四、拓展迁移

在徐志摩的诗作中,还有一些玲珑精致的小诗,也很能体现诗歌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这里我提供两首徐志摩的小诗供大家欣赏品味。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这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莎扬娜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暗淡是梦里的光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小组合作品味诗中所体现的三美(任选其一)讨论交流后推举代表作简要发言。

    

五、播放《再别康桥》歌曲,结束全课

 

 

2  学生齐读课文。(齐读前,教师布置读慢点,品味诗中所描绘的形象)

齐读后讲:本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一个可以画的出的画面,它们都描写 了什么呢?同学们在认真回味,看诗中有几节在描绘康桥的景色?描绘的是什么?品评一下诗中的意味。

3  讲析课文: (边提问边板书)

金柳——水草(或青荇——清潭——乘船漫游

讲析:首先,诗人避开一般别离诗的告别的对象。我们的古诗有桃花潭水深三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何愁前路无知已,天下何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写的高远深切,可离别的对象都是人。本诗则不然,诗人告别的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补充板书)轻轻的作别——金柳(新娘)——水草——清潭——

同学们齐读第二段,同时思考问题。

C 作业:想一下,作者把金柳比作新娘,金柳要真的是新娘,是一个怎么样的画面?

 

第二课时

提问:若将第二节的金柳真化为新娘,是一个什么画面?

  明析:夕阳金色的光辉照在岸边的柳树上,那金色的柳条随风飘荡,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像美艳的新娘。这水中荡漾着的艳影,也荡漾在诗人心上。

   我们学过了《诗经》中的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人写的这首诗虽说是新诗,可也许是在祖国的古诗中获取了灵感吧!

先让学生描述第三节的画面。

  明析: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摇动,似在招呼诗人,诗人宁愿作一株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生于斯,长于斯啊!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作者对康河永久之爱恋,也反映了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提问:第2至第6节,主要描写了什么?

  明析:描写了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借此抒发了自己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这几节选取康桥有代表性的景色构成意象:一是金柳二是绿油油的青荇,三是清泉,四是长篙

诗人在这美的康河边漫溯,寻梦,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多情自古伤离别,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从夕阳西下,到满船星辉,诗人在康河已留连多时,但分别是必然的,还是轻轻的来,轻轻的走,悄悄的来,悄悄的走吧,连夏虫也为诗人沉默,免得离人更伤感。最终诗人还是挥一挥衣袖,悄悄地与康桥告别。

提问:诗的第1节,三次用轻轻,后两节,三次用悄悄,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析:表达了诗人不忍惊扰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创造出轻盈、柔和的气氛,更加渲染了不忍离别而又不得不别的气氛,产生了轻柔飘逸之美。

   小结: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康河的流水,小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中向往的世界。他说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徐志摩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他为理想奋斗,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追求自由,胡适说徐的人生观里只有四个大字:爱、自由、美。他怀念在剑桥学习的日子,写下许多怀念的诗文,他向往的精神家园也体现在他的诗作中。

写作特点:

1  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2  绘画美、音乐美。音乐美体现在音节和谐,节奏感强,押韵。

3  绘景不摹声,哀而不伤。只描绘剑桥的景色来寄托感情,对送行的人和离别时的千叮咛万嘱咐,执手相看泪眼的情景只字不提。

  总结:徐志摩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奇才。他虽然没见到哲学家罗素,可罗素的思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与自然相的东西。与他有影响。徐志摩也说:人是自然的产儿,……但我要没有过康桥的日子,我也不会有这样的自信。我这一辈子只那一春……生命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本文是这一种心境的再现吧!

     结合当时国内现实,不少人认为,本诗也体现了诗人理想的破灭,一个进步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彷徨。

作业:背诵这首诗。

 

补充注释:

荡漾(dàng yàng:一起一伏地动。

  (gāo)       :撑船用的竹竿和木杆。

斑斓(bān  lān :灿烂多彩。

 shēng    :一种竹制乐器。

漫溯(       :逆着水流方向随意走。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