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八年级上《曹刿论战》教案

八年级上《曹刿论战》教案

来源:百家汽车网


《曹刿论战》教案

三维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目标1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胜负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品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三国时官渡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以弱胜强的战例。。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解题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   弗敢专也(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   小信未孚(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夫战(fú)  轼(shì 旗靡(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全段32字,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3、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肉食者鄙   又何间焉   牺牲玉帛   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不是什么

例如: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例如: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例如: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4、重点句子:

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四、布置作业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           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参: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第二课时

一、朗读导入

二、分析课文

(一)第一段

1齐师伐我是什么意思?齐国为什么要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二)第2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第3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后面省略),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战争胜利的原因。

四、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度到第二段的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题得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

  3、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六、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