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鄂教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和同步练习教案

鄂教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和同步练习教案

来源:百家汽车网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和同步练习

 

  1.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能对作者描写的理想社会进行正确的评价。

2)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词语。

3)能补出文中省略的内容,并对文章进行准确的翻译。

 

  2. 学法指导:

1)弄清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政治主张,有助于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原因。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译全文,难点请教老师并积累重要的词语(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3)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正确评价桃源式理想社会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4)认识本文流传下来的成语,并会使用。

 

二、预习导引:

  1.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原籍江州浔阳柴桑(今九江市附近)人,东晋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士族,少年颇有壮志,博学善文。他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回家。35岁时,在江陵做桓玄幕僚,辅佐桓玄。后因玄反迹暴露,乃离去。40岁做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为彭泽令。终因政治难图,又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辞官离去,在官仅80余日。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此后,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63岁时,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

隐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著有《陶渊明集》。

 

  2. 背景资料

《桃花源记》大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在此之前作者就不满黑暗现实,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而毅然辞官归隐。即使这样,但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激起了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 题目解说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并序》。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4. 知识链接

嗜酒的陶渊明

陶渊明一生喜爱喝酒,他常常设酒款待客人。他如果先醉了,就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有一次,他家里的酒酿熟了,他急着要喝,不等酒凉,就用头上的葛巾把酒渣过滤然后再喝酒,酒渣过滤完后,就马上把葛巾戴在头上。

 

三、教学过程:

(一)字音词义:

  1. 字音认读

然(yǎn然(huò阡陌qiān  mò

 

  2. 字形辨识

    

 

  3. 词语补注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二)内容解读

《桃花源记》即《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记是一种记述事物的文体。这篇后面是一首五言古诗,相当于这首诗的序,故《桃花源记》又叫《桃花源诗并序》。

作为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奇葩,陶渊明这篇300多字的短文传诵千古而不衰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和现实社会完全对立的理想社会,勾勒出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风光秀丽的蓝图,反映了古代劳动群众追求美好的理想生活的强烈愿望。在桃花源,哗哗的小桥流水让人们彻彻底底地摆脱了肉体和灵魂的羁绊,使人的心灵完全凌驾于社会的、历史的硝烟之上,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桃花源人从秦朝的时候就来到这里躲避战乱,已经五六百年了。在这五六百年的时间里,世间不知发生了多少次战争,人民不知道遭受过多少次灾难,而桃花源里的人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自然更不知道世人所遭受的痛苦了。桃花源里和平、宁静的幸福生活与当时赋税极为繁重的社会和动荡不安的现实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正是农民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在作者笔下,桃花源风俗淳朴,全无人世间的尔虞我诈。他们彼此之间平等相爱,就是来自世间的渔人,也被他们当作自己人一样设酒杀鸡作食,十分殷勤周到地招待他。这个美好的社会,正是作者对当时长期战乱、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恶劣现实的对立性的反映。作者出于对现实的失望,运用想象描绘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同时也代表了广大农民朴素的愿望,发出了人民的心声。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陶渊明不可能寻找到改变黑暗现实的道路。所以他想象当中的桃花源,还只不过是建筑在虚无缥缈中的空中楼阁,带有明显的乌托邦性质。但是对于一个出身于士大夫阶层的诗人来说,这已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

结构图示:

 

(三)特色赏析

《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古典散文。这篇美文对后代文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精于描绘,情景优美。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用优美的文笔精心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桃源仙境。这些景物极具画面感,如开头这段景物描写:缘溪行……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的景色是那样的诱人:清清的小河,芳草鲜美的绿草地,满地铺洒着鲜艳的桃花……这美不胜收的景色自然令人流连忘返。作者还善于把景物描写与人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景物平添了无穷的情趣。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寥寥数语,便将一幅恬静和谐、悠然自得的乡村美景呈现在我们面前。桃花源的美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自然会吸引读者饶有兴致地读完故事。

 

2. 故事曲折,结构精巧。全文结构摇曳多姿,引人入胜。作者多用曲笔,把故事情节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充满奇趣。尤其是作者巧设伏笔,妙用悬念,精当剪裁,使故事兴味盎然,多姿多彩。如前文忽逢桃花林中一个字,暗含桃花源可遇而不可求,为后文写再寻桃花源不遇作了很好的铺垫。而后文的“……遂迷,不复得路……”更增加了文章的传奇色彩。

 

  3. 语言精练,惜墨如金。

本文只用了短短不足五百字,便描绘出一个曲折而优美的故事。故事讲得既生动形象、绘声绘色、扣人心弦,又结构完整,详略得当。如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15个字,不仅交待了渔人从桃花源外进入桃花源内的行踪,而且对景物的奇异也作了生动的描写。又如结尾: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短短26个字,不仅通过高尚士欣然规往再次突出了桃花源的迷人之处,而且还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可见作者惜墨如金的文字功力。

 

(四)句段品鉴

  1.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品析:这句话描绘了一幅诱人的画卷:清清的小河,芳草鲜美的绿草地,满地铺洒着鲜艳的桃花……这美景让人流连忘返,一切世俗名利之争,顷刻间化为乌有。景物描写,突出了诗人想逃避现实,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这也是诗人的乐土之一。

 

  2.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品析:渔人的到来,让桃花源中的人着实吃惊不小,但好客的风俗流传已久,让人彼此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动作刻画,描绘了一幅民风纯朴图,为下文叙述隔世的原因,作好铺垫。

 

(五)疑难解析:

我们应怎样认识作者的理想社会?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繁、政治、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爱,安贫乐道。他向往着那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风气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写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种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有的,完全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可以说,《桃花源记》既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这只是一种空想,无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举之思,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竟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六)课本习题解答

第一题:1. (武陵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才发现了桃花源。既制造了悬念,引起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也为后文写不复得路埋下了伏笔。

  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4. 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生活的向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劳动群众追求没有压迫剥削的美好生活愿望。但由于时代的局限,这种想法只能是空想,因而脱离了社会实际,不可能实现。

 

第二题:放弃,离开;房屋;寻找;不久;作为;给;对。

 

第三题:交通: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妻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今义: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指某个范围或组织以外的人。指外国人。)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第四题:

1. 村里人    渔人    渔人    村里人

2. 村里人    渔人    村里人    渔人    渔人

 

    第五题:(略)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识记与积累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然(yǎn隔(jiàntiáo

B. 然(人(wǎn

C. 然(huò陌(xiān

 

  2. 下列加点字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杂树(中间)

B. 向所志(寻找)

C. 来问讯(都)

D. 皆叹(感叹)

 

  3. 下列句中加点字古今意义一样的一项是(    

A. 遂与外人间隔

B.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 解释加点的实词。

    A. 溪行缘:_________

B. 便舍:_________

C. 为外人道也足:_________

D. 欣然规:_________

 

  5. 翻译句子。

A.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寻向所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解读·感悟探究

读下面短文,完成68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 这段话中产生了两个成语,它们是:A. _________B. _________

 

  7. 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可用古代诗人的两句诗来形容这种情形,这两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翻译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 C

  2. D

  3. D

  4. A. 沿着B. 放弃C. 值得D. 计划

  5. A.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B. 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C. 寻找前次做的标记。

  6. A. 豁然开朗B. 怡然自乐

  7.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