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风筝的教案设计教案

风筝的教案设计教案

来源:百家汽车网

 

 

 

 

 

 

 

 

 

课题:  《风筝》

 

年级:   六年级

 

学校:   峨庄中学

 

姓名:   朱凤霞

 

联系电话:13518633116  

 

 

 

 

 

 

 

 

 

 

 

 

 

 

 

 

 

 

 

风筝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作家作品知识。

 2、掌握重点字词(音形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能在合作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5、学习鲁迅先生勇于自我解剖、自我反省,并从小事中透视出重大主题的精神和境界。

 6、让学生体会、珍惜家庭亲情,学习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珍惜家庭亲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策略:

     要求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感知课文,以品味重要词句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同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并请同学们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

风筝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和欢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介绍作家作品知识及写作的背景。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家。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坟》等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是社会的抗争。《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课前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把弄不懂的字、词画拿到组里解决,再把解决不了的自已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什物  惊惶  瑟缩   宽恕丫杈   伶仃   嫌恶    可鄙   掷  虐杀  堕  苦心孤诣  憔  悴    模样    蜈蚣   惩罚

(2)注意几组多音字词及重点词语的解释

三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这篇散文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找出文中感受深刻的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就这两个问题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内部交流。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而心情沉重,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心里更加悲哀。

以“我对--------------------感受深刻,是因为--------------”的句式,谈谈自己的感想。

 

第二课时

一、巩固基础知识:

听写字词,提问重要的作家作品知识。

二、赏析人物:我和弟弟(学生就问题思考、讨论,合作探究学习)

1、赏析文段(3),讨论回答:

(1)对风筝的态度我和弟弟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动作、神态的描写。)

点拨:弟弟---- 喜欢 张着小嘴  呆看出神 小半日  惊呼 高兴的跳跃

“我”-----  嫌恶,认为那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笑柄  可鄙

兄弟二人的不同态度,揭露了封建思想对“我”的毒害,而小兄弟因年幼,持有一颗天真的、真挚的童心。

2、赏析文段(4):讨论回答:

找出发现弟弟偷做风筝后我和弟弟的神态和动作。

思考:我为什么那样做,弟为何不反抗?

点拨:弟弟:很惊惶地站  失了色瑟缩  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惊恐不安的内心

悲苦无奈的神态  -----------认为管是正当,自认该罚。麻木

“我”:愤怒   即刻伸手   抓断、掷、塌扁   傲然走出  、盛怒----认为管的对,受封建家长制传统的影响。

3、赏析文段(5-11):讨论回答:

找出文中叙述我是如何省悟和补过的及弟弟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后的神态。

点拨:“我”:不幸偶尔看到  心变铅块堕下去   想补过、讨宽恕深深自责、严于自我解剖,抛弃旧我、追求新我

弟弟:惊讶  什么也不记得   毫不抗争,麻木   幼稚纯真,健忘

揭露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

三、走进主题

资料1:当年,小兄弟以风筝迎接春天,自己却演了一场精神虐杀的恶作剧。至今难以追悔!那么,现在,小兄弟的“春天”又在哪里呢?“我”的春天何在呢?四周都是黑暗,又是谁在制造黑暗呢?当年百花凋零,生灵涂炭的精神虐杀者又是谁呢?春光时节竟无春,这又怎能不使作者产生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呢?这是人民的悲哀,时代的悲哀!——《鲁迅名作鉴赏词典》

资料2:封建思想有形无形地摧残着我们一辈一辈的人。类似 《风筝 》中这样的日常生活小事,在旧社会里时时发生,处处存在着。可是往往被人们忽略,甚至被视为理所当然。就像作品中未曾觉悟之前的“我”那样。作品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仅表现了“我”的个人悔恨,其中也包含着作者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摘自《〈野草〉赏析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

(讨论、合作、探究)

1.鲁迅的兄弟之情。

2.揭示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

3.学习鲁迅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精神。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

情境对话:

假如十年过去了哥哥的身体越来越差,不久将离开人世,所以哥哥对弟弟说:

弟弟知道哥哥多年来一直为此事自责悲哀后,所以弟弟想对哥哥说:

(发挥自己的想象合理的补叙一段文字。)

六:歌曲欣赏(三月三)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的叙写了同胞兄弟间的浓浓亲情,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和情怀。他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融的诗情画意里。下面再请欣赏歌曲《三月三》,让我们一起走进风筝的世界里,来共同放风筝,共同放飞我们的心灵吧!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