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与同步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了解作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3、积累词语,掌握“逼狭、阻抑、回环曲折、亦复如是”等词语的音、形、义,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
1、了解论证内容,理清论证思路。
2、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类比的论证方式。
2、揣摩本文比喻中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的爱国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心怀政治理想,以拯救社稷民众为己任的仁人志士。他们用语言诠释自己,用行动证明自己,这其中就有李大钊。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文章《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关于作者:
李大钊(18-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学习,1913年赴日本,就学于早稻田大学。1916年回国,任北京《晨报》主笔。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1920年,在北京成立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党的创始人之一,对党的建设,工人、学生运动,统一战线,均有重大贡献。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史上的丰碑”。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选注》。
2、关于背景: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正当五四运动高潮过后,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加紧了对新文化的破坏。封建复古势力从一蹶不振中昂起头来,对新文化运动发动猖狂的反扑。社会黑暗到了极点。中华民族正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在这种“艰难的国运”面前,是临阵脱逃,垂头丧气,悲观失望,彷徨苦闷,还是正视现实,挺起胸膛,振奋民族精神?这是摆在每一个有爱国心的正直的人面前的严峻问题,必须作出抉择,必须作出明确的回答。那些民族精神不健全的人,怯弱的人,脆弱的人和奴颜婢膝的人,有的离开,有的退隐,或化敌为友,为虎作伥,或畏惧斗争,循迹而去。大多数正直的有爱国心的人们,则在黑暗中徘徊,苦于看不到光明,精神不振。
针对这种现实和精神状态,李大钊大声疾呼,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在严重的历史关头,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树立起冲破险阻的必胜信心,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
三、课文分析:
1、掌握重点字词读音,扫除文字障碍。
一(xiè) 千里 丛山(dié) 岭 险(jùn)
雄(jiàn) 逼(xiá) (qíqū) 浊 流滚滚
2、学生大声读课文,整体感知并理解内容:
学生尝试概括每一段的意思,其余同学评议。
明确:
①提出观点:艰难的历史道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
作者在这里首先指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全是平坦的”,接着指出在历史处于艰难险阻的境界时,“全靠”雄健的精神。“全靠”一词强调了作者的观点,强调了雄健精神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别无他路。所以这一段虽只简单一句,但既提出了作者观点,也展示了作者的历史观,为下文的论证打下了理论基础。
②以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形象说明历史发展是多变的、不平坦的。
③论述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像旅行一样,越是崎岖险境,越能感到冒险的美趣。
开头第一句“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很自然地把历史与人联系起来,使文章由阐述历史过渡到对于人的意义的阐述。接着特别以“老于旅途的人”乐于走“崎岖的境界”为例,阐述经历艰苦与享受奇绝的辩证关系,给读者以深刻的启发。
④中华民族现在的进程就是一段险路,只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感觉到它壮美的趣味。
第一句承接上文,“但”字转折,“没有……不……”双重否定,强调了“雄健的精神”的重要意义。
⑤我们要拿出雄健的精神,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这是人生至趣。结尾号召中华民族必须要有雄健精神。
板书:
①提出观点:艰难的历史道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
②曲折回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③—④述雄健的精神对于征服艰难的重要意义。
结论:要拿出雄健精神,冲过艰难险阻。
四、品读课文,揣摩文句,着重欣赏文章语言的修辞美。
1、齐读课文,理解课题。
教师提问:“艰难的国运”指什么?“雄健的精神”指什么?
明确:艰难的国运,指当时中华民族所逢的一段崎岖不平的险路,是极端黑暗的社会现实;雄健的精神,指民族的精神,也就是那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2、从文中找出所有的比喻句,并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
明确:用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
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
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之迅猛;
用“回环曲折”“崎岖险阻”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用“浊流滚滚,一泻千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这一系列的比喻,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主张: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牺牲。
3、再读课文深层理解。
五、体验反思,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
1、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感受?
明确:这种趣味,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难,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是为民族新生命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是一种“战斗的欢乐”。
2、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当今的国运形势,你认为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怎么做,才算是“雄健的国民”?
明确:在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长征途中,同样会遇到艰难,仍然需要我们拿出“雄健的精神”,做“雄健的国民”。我国驻南使馆被炸的硝烟仍弥漫未消,美侦察机侵犯我领空,王伟的英魂仍未归故里,“”仍无端遭受非难、指责……让我们响应伟大的家李大钊的号召奋勇前行。
被誉为“战地记者”的水均益为全面报道伊拉克战争,他别妻离母,几次进入巴格达;在抵御“非典”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钟南山冒着生命危险亲临SARS一线;还有那些勇敢登临珠峰的英雄们,“不拿国籍换大奖”的中国女孩王渊……他们都是“雄健的国民”。
六、写作特点:
1、全以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证。使读者由生动的形象中明白了道理,使深刻、抽象的道理简单化、具体化。
2、形象地比喻使说理更为透彻,具有说服力。
七、课堂小结: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体会文中作者激越磅礴的情感,感受李大钊先生博大磊落的胸襟。
小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把自己的生命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献身祖国、民族的事业视为人生至上的幸福。这些以李大钊先生为代表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用生命铸成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将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
一、给加点字注音:
曲折( ) 曲调( ) 浊流滚滚( ) 丛山叠岭( )
二、根据注音写汉字:
一(xiè) 千里 丛山(dié) 岭 险(jùn)
雄(jiàn) 逼(xiá) (qíqū)
三、解释词语:
逼狭:
回环:
横生:
亦复如是:
四、从课文中找出以下词语的反义词:
宽阔—— 坦荡——
五、写出下列词语的比喻义
长江大河:
浩浩荡荡:
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回环曲折、崎岖险阻: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
浊流滚滚,一泻千里:
【试题答案】
一、注音:
曲折(qū) 曲调(qǔ) 浊流滚滚(zhuó) 丛山叠岭(cóng)
二、根据注音写汉字:
一(xiè)泻千里 丛山(dié)叠岭 险(jùn)峻
雄(jiàn)健 逼(xiá)狭 (qíqū)崎岖
三、解释词语:
逼狭:狭窄。逼,狭窄。
回环:曲折环绕。
横生:层出不穷的表露。
亦复如是:也是如此。是,此,这样。
四、从课文中找出以下词语的反义词:
宽阔—— 逼狭 坦荡——崎岖
五、写出下列词语的比喻义
“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
“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
“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之迅猛;
“回环曲折”“崎岖险阻”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千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