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代交通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代交通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来源:百家汽车网


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代交通
教学要求:
    
初步了解和体验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掌握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方法和步骤,学习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查找资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运用语文、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探求、了解古代诗歌里所沉淀的古代社会、文化、人任知识。培养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意识、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
教学内容:
一、探究准备
1.
从诗歌中了解古代交通状况。
2.
了解古代交通工具的情况。
3.
从古代赠别诗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阅读材料
1.
《蜀道难》:李白在诗中描绘了古代的道路——栈道。栈道又名阁道,是古代人为了生活及战争的需要而修建的。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可见当时的交通是多么的不方便。
2.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骊山,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从这首诗来看,唐代使用的交通工具有马,其交通设施是驿站。民间通信主要靠专使骑着驿马,一站一站送达。
3.
《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从汉代以来,阳关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古代陆路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晁监(衡),即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入唐。仕于唐,并受玄宗皇帝重用。与李白,王维等交往颇深。753年,回国途中,遇狂风暴雨阻挡,重返唐,死于长安。虽然唐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巨大进步(如船体比前加大,结构更加坚固,指南针、牵星术、航海图以及季风助航普遍应用),航海活动进人了繁荣时期,但海上的风浪还是阻挡了晁监回国的路。
三、推荐网址
1. http//www.lingshidao.com/
2. http//www.search.sina.com.cn/search-dir/wx/sgyw/gd/
3. http//www.chinapoet.net/hwochao/
四、探究活动
1.
围绕三个方面,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第1组负责了解古代交通状况;第2组负责了解古代交通工具的情况;第3组负责从古代赠别诗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温习以前所学过的古诗中有关交通的内容,搜集阅读材料中有关古代交通的信息以及涉及古代交通的诗歌。
3.
采取讨论的方式,对古代产生众多的送别诗进行探索。
4.
每组组长在班上进行专题发言。
5.
将探究的成果写成小论文,与同学、老师交流。
五、有关资料
1.
古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历程。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交通初具规模,陆路修筑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水陆交通不仅利用黄河、长江天然水道,而且相继开凿了胥河、邗沟、鸿沟等人工运河。 
秦汉时期水陆交通形成全国网络,秦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挖掘灵渠,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汉朝开辟了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海上航线。 
隋唐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高峰时期,唐都长安成为国内外交通枢纽和中心,构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遍及全国的驿路系统。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和沟通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使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宋元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鼎盛时期,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航海技术大大提高。元朝继续开挖运河。京杭运河全线通航。大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交通中心。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明代出现造船高蜂,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2.
中国古代出行交通素描 
  我国古代的出行交通工具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为了出行方便,就已经学会了制造和利用代步工具了。传说黄帝之时,曾刳木为舟,即用一个大原木从中剖开制独木小舟以济深行远。
  传说,中国最早的的车子是由夏代的车正奚仲发明创造的。从《史记·夏本纪》所记的大禹治水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辇的记载可见,夏代之时已经出现了适应于不同用途的交通工具。
据古代文献记载,商族的先公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即训练牛马等家畜以驾辕驱车。到商汤之时,已将马车作为战车用于征伐阵战,商汤正是凭借着这一先进于夏王朝的坚船利炮,革车三百乘,一举打败了夏桀王,而建立了商王朝。从甲骨文内容来看,除了用于征战以外,商代的车子也用于商王及贵族们的出行和田猎。从商代晚期殷墟遗址已经发现了的车马坑来看,车子已有复杂的构造和精美的装饰,当时已由发达的车马制造业。从甲骨文字等字形来看,商代已经出现了木板船,木板船的出现,是我国古代水上交通工具发展史的一大进步。
道路——径、途、道、路、阡、陌。
3.
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车、马、牛、舟、船、轿。
4.
涉及交通和交通工具的古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南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行道迟迟,载渴栽饥。——《诗经采薇》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5.
有关送别的古诗标题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渡荆门送别》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无名氏《送别》
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高适《别董大》
王昌龄《芙蓉楼送别辛渐》
六、试题样式
(一)主题探究。根据下面三则材料,围绕从古诗看古代交通状况这一主题写下两点探究成果。(提示:交通工具、交通设施、出行观念、交通道路、民间通信等)
材料一:            过清华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材料二: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材料三: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探究结果:1                                            
2
                                            
3
                                            
(二)写出有关涉及古代交通道路和交通工具的古诗句四句。
                                                                
                                                                
                                                                
                                                                
(三)写出古诗中有名的送别诗四句。
                                                                
                                                                
                                                                
                                                                
中考连接:
[05
四川省眉山市]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作者 的情怀。
                                                                   
2)从诗中选取你最喜欢的两句诗,仔细品味,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案:(一)1.交通设施:馆驿。交通工具:马。2. 交通道路:路。交通工具:马;马车。3. 交通工具:船。民间通信。(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行道迟迟,载渴栽饥。(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05四川省眉山市] (1)客游他乡而 思念故乡的情怀。(2)选取句子并言之成理(可以从思想感情、修辞、炼字或者根据自己的联想、想像来谈,2),表达有个性(1)。)

 

 

 

 

教学实录: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代交通
教材要求:读古代诗歌,并查阅有关资料:1、了解古代交通工具情况。2、了解古代交通状况。3、体会古代生活和古人生存状态。4、完成专题小论文,进行交流。
活动安排:
第一步,组织若干探究小组,读古代诗歌、查阅有关资料。
第二步,确立各小组探究课题:1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马、车、舟、轿)2从古代诗歌看古代的道路(陆路、海路、栈道)3从古代诗歌看古代的交通设施(馆驿)4从古代诗歌看民间通讯5从古代诗歌看古人的出行观念6从古代诗歌看古代战争
第三步,各小组成员共同探究,共同完成探究报告。
第四步,召开古代交通专题讲座,每各小组指派一名同学作专题发言。
第五步,将各小组探究报告汇总,共同完成一份有关古代交通情况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此次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材要求进行的,不同的是同学们在探究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令我惊诧。各小组完成的探究报告,不仅资料充分,还配有图片说明;有些小组还绘制了交通示意图,馆驿造型图;个别小组甚至还制作了古代交通工具模型。介绍古代通讯的小组,还现场展示了自制的鸡毛信、锦囊、令箭及红叶传书等。可见同学们对古代诗歌及古代交通知识的学习探究极有兴趣。同学们在学习探究中极大地发挥了他们的知识和技能的潜力。此项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动脑、动手、动口能力,培养了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真正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四、开展综合性学习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学以至用的最好的教学手段。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