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执行是对判决书的执行,不需要审理强制执行申请,只需裁定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36条和239条规定,民事判决、裁定和调解书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可向申请执行。申请执行期限为两年,根据法律文书规定的履行期间计算。
法律分析
强制执行是对判决书的执行,所以是不需要对强制执行申请进行审理的,只需要对强制执行申请作出裁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三十六条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
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申请执行。
第二百三十九条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
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拓展延伸
司法程序中是否必须经过庭审才能执行判决?
在司法程序中,是否必须经过庭审才能执行判决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一般情况下确实需要通过庭审来执行判决。庭审是对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决的过程,通过庭审可以确保各方当事人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同时也能保证判决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庭审过程中,法官可以听取双方的陈述和辩论,调查证据,进行法律解释和适用,最终做出判决。只有经过庭审并获得的正式判决,才能对判决进行执行。然而,也有一些例外情况,例如紧急情况下的强制执行,或者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等,可能会绕过庭审直接执行判决。总之,是否需要通过庭审来强制执行判决,需要根据具体案件和法律规定来判断和决定。
结语
强制执行是对判决书的执行,不需要审理,只需裁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36条规定,当事人必须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拒绝履行的一方,对方可以向申请执行。申请执行的期限为两年,适用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规定。庭审是执行判决的一般程序,确保公正和合法性。然而,紧急情况下或双方和解等例外情况可能绕过庭审直接执行判决。因此,是否需要庭审来强制执行判决需根据具体案件和法律规定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五章 审判监督程序 第二百六十七条 决定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应当将暂予监外执行决定抄送人民。人民认为暂予监外执行不当的,应当自接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以内将书面意见送交决定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决定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接到人民的书面意见后,应当立即对该决定进行重新核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第四章 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程序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三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执行:
(一)当事人履行行政决定确有困难或者暂无履行能力的;
(二)第三人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确有理由的;
(三)执行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且中止执行不损害公共利益的;
(四)行政机关认为需要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
中止执行的情形消失后,行政机关应当恢复执行。对没有明显社会危害,当事人确力履行,中止执行满三年未恢复执行的,行政机关不再执行。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