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自我称呼为“布壮”,“壮”一词象征着“健壮的人”,这种称呼体现了该民族的自信与活力。古代文献中,“壮族”这一名称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的李曾伯在其著作《可斋杂稿》卷十七《帅广条陈五事》中提到了“猗撞”或“撞丁”,这实际上是“强健的土丁”的意思。这里的“土丁”特指宜州一带的当地居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名称逐渐泛指整个壮族群体。
“布壮”、“猗撞”和“撞丁”这些称呼,最初是描述壮族先民的健壮体魄和勇武精神,后来逐渐成为壮族的族称。壮族人民以健壮、勇敢的形象自居,这种自尊和自信成为了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65年,经正式批准,将“布壮”这一称呼定名为“壮族”,这是中国对壮族文化的正式认可,也是对壮族人民自尊心的尊重与肯定。这一名称的确定,不仅标志着壮族作为一个民族的正式确立,也象征着壮族文化的独特性和民族自豪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壮族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独特的语言、风俗、艺术和传统习俗,成为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的历史和文化,就像一条蜿蜒流淌的长河,承载着壮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从“猗撞”、“撞丁”到“布壮”,再到“壮族”的名称演变,不仅体现了壮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壮族人民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不断探索与确认。
壮族文化的丰富多彩,离不开壮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日常生活,壮族人民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这种精神也成为了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