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读后感
看了这次这个纪录片,心情跌宕起伏......被其中某些感人的镜头,真实的讲述所感动着;也被某些震撼人心的事实振奋着。那个做新闻人的信念,似乎更加坚定。但是,有一个绝对不会动摇的认识凝聚在脑海中---如果我真的有幸进入传媒界,做自己最爱的工作,无论怎么都不会进党报效力。诚然,人家还看不起你呢,但从单方面的抉择来讲,我是从心底就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等这样的官方传媒机构给完全否决了。并且,我也坚定地认为---这个时代,进入里面工作的新闻人员,专业功底可能是毋庸置疑的优秀,职业素养也都是高水准的。不过,我并不认为他们就是中国传媒人的最高代表---我有些极端地认为,能进入那些地方工作的,有时多多少少都会被压抑着个性和自己的写作思想。
这个纪录片的视角就证明了我的观点---首先,它只从党党报一个发展历程来说明“纪录中国”,在我看来,这是不全面的。“同样一个报社,却出版着完全不同的刊物”---这句话是说,之前在那里出的报纸,都是没有可观性的么?难道只有党党报才能证明中国的发展?其次,里面不乏对其他私营报纸的贬低---说人家《大公报》、《文汇报》在后受群众的信任度不及党报---我想说,那些群众也只是一部分吧?这当然能说明党在百信心中的地位,但不能说明党报就比其他报刊高人一等。
最让我觉得好笑的是---从后的新闻业发展记录到1966年就暂停了,镜头一切换,直接转到1976年“四人帮”以后了......这也是意料之中了。对于文化大这十年的曲折历程,只用简单的两句“党在决策方针上出现重大失误,而我们的新闻事业也经历最惭愧的一段时间”带过。把最浓重的“笔墨”都投在了“新闻事业发展先进史”上,当然,重点是“党报发展的先进史”。真的感觉,讽刺......那十年的失误,除了给新闻业抹上一抹耻辱,难道就不能提炼出其中的教训和经验?抑或是真的就没有哪怕一两家新闻媒体还在坚持着与做抗争??为什么就不提炼他们的好呢?---很明显,因为党报都倒下了,所以,就不报道了......在我看来,那10年的失败教训,比任何一次轰轰烈烈的辉煌历程都要有意义,而这部纪录片,却特意把那十年给抹去了。这就是官方传媒的弊病......相比凤凰卫视制作的《大公报》那个纪录片,这个视角真的很局限,也不是完全的客观。仍然是“以自夸为主,自我反省为辅”。所以,这个年代的人们对党报这样的官方传媒机构的信任度,是不高的。很明显的,初期的人们是排着队争相购买《人民日报》,如今呢?若不是机关或者公立学校要求必须订阅官方报纸,谁还会主动掏钱去买呢?即使免费的,有多少人被其中的内容吸引,或者是感触呢?
当然,这是现在的社会普遍趋势与一直存在的残留的问题,不是想改变就能改变的。也并不一定是官方传媒机构不想视角那么从百姓角度出发,而是他们的“头儿”,不允许他们脱离“正轨”......
记者,从这个职业诞生开始,就注定是个不一般的职业。有因此而堕落的,有因此而发达的,有因此而一贫如洗的,也有因此而整天担惊受怕的......我曾经最想成为一名战地记者---不是追求刺激和惊险,更不是不怕死。我可以没有那种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气魄。只是我认为,战争年代的很多记者都做着很符合职业道德,很让人敬佩的工作,但这个年代的记者,面临的诱惑大大增加,只有在那战火纷飞的现场,才能真的体会那种紧迫感下的笔下功夫,才真的很考验一个记者的水准,才真的可以做一个我认为合格的记者。这样的记者,即使是在官方传媒工作的,也可以少或者不受很思想上的,写出的东西自然让人体会到真实。
对于那些在这个特殊的和平年代还完全坚持着记者的职业操守的新闻人,我是由衷的佩服。自己可能做不到他们那样好,但却可以以这个为某些准则---个性,思想自主,客观,真实---这是我希望自己做到的。
希望,下个事迹的“记录中国”,由不同的我们,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