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建议
李
(浙江师范大学
辰
金华321000)
浙江
摘要: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是深入贯彻习总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构建区域创新体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提振民营经济的迫切需要。本文分析探讨开发区产业发展环境、现状与问题,旨在提出适合于金华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的新思路,进而加快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体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开发区;产业;综合体;建设建议一、引言
浙江省首次提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旨在聚焦新动能培育和传统动能修复,集聚各类创新资源,为广大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全链条服务的新型载体。目前已有78个列入第一批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和培育名单。目前,全市实现了县(市、区)市级以上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全覆盖。就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而言,尚未有产业能够列入省级创建,因此,有必要系统分析探讨开发区产业发展环境、现状与问题,提出适合于金华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的新思路,进而加快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体的建设与发展。
二、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与发展现状
目前列入全省第一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名单的共有30个,列入第二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名单的共有48个,其中创建34个,培育14个
。《浙江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导则》中指出申报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
(一)具有较
完善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规划。(二)特色产业集聚度高、产业规模大。产业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发展潜力,能够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或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形成龙头骨干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融通的完整产业链条。(三)具有较完备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体系。
三、开发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基础
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翌年成为省级开发区。2010年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金华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四、开发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制约因素
(一)机制及产业扶持缺乏系统性,部分产业扶持弱化制约企业发展
一方面,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培育正值初期探索阶段,对于像智能制造等需求多样化、碎片化的产业目前的总体零散、缺乏系统性,扶持效果总体不够理想。另一方面,开发区产业扶持受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扶持力度和局限性较大,不能有较大的突破。此外,因开发区未获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申报资格,市区联动共建机制建设有待加强;
(二)产业聚集脆弱,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服务特色不突出尽管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也成功培育出一批行业优秀企业,但现有大多
224
数产业的产业链仍不健全,市场驱动力度不足,对于诸如智能制造领域等技术门槛较高的产业,仅仅依靠单个项目或者企业探索全新领域显然还是很困难。此外,考虑到申报市级及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目标导向,由于现有主导产业差异化发展不明显,没能充分考虑开发区产业发展环境与产业特色的对应关系,将并不适用于本地区发展的形式和体系直接套用于开发区产业发展,从而导致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目标产业难以明确。
(三)创新要素供给不足,科研院所相对较少,产业发展缺乏后劲科技创新是金华经济发展的短板,其中科研院所少,引领科技创新的平台少、规模小问题尤为突出。一方面,与杭州等地区相比,金华市高校及科研院所较少,长期以来在引进创新资源要素方面仍存在瓶颈。此外,虽已出台金华“双龙计划”等人才,人才的“引进难流失易”问题着实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瓶颈之一。
五、关于推进开发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的相关建议在前述内容基础上针对开发区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产业扶持缺乏系统性,部分产业扶持弱化制约企业发展、产业聚集脆弱,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服务特色不突出以及创新要素供给不足,科研院所相对较少,产业发展缺乏后劲等问题,提出如下规划建议:
1.清晰定位主导产业,以地区需求为导向明确重点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着力提升产业扶持效果;梯度扶持开发区产业发展,针对各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痛点难点,以需求为导向制定产业。
2.提升创新能力,创新驱动以保持产业发展活力。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加快市场主体培育,成立开发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完善相关产业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提高人才质量。
3.创新优化开发区产业管理机制.学习优秀高新区采用的“委托管理”模式;建立“一个发展平台、一个管理主体”的管理。对各类开发区管理进行全面优化,形成“一个发展平台、一个管理主体、一套班子队伍”的管理,建立“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吴缚龙,马润潮,张京祥.转型与重构:中国城市发展透视[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2]钱征寒,牛慧恩.社区规划—
——理论、实践及其在我国的推广建议[
J].城市规划学刊,2007(4):74-78.[3]阳建强.社区营造与城市更新[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33(04):4.